公司款转个人账户怎么操作才不违规

如题所述

我们每个人都是纳税人,都有按时缴纳税款的义务。我们不仅要按时缴纳税款,更要有学习税法知识的意愿。我们不仅要知道所以然,更要知道之所以然。
可以放心大胆地转了!“公转私”这5种方法合规,税负最低仅需3%
      绝大多数老板认为:“公司是我开的,钱是公司的,所以公司的钱就是我的钱,拿自己的钱不用交税。”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很危险了!要知道公司除了老板和老板娘,国家可是作为你公司不记名的股东,占股40%!

      在真实业务背景的前提下,企业以对公账户给个人账户转款是可以的,但是金额不能过大,且履行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符合相关法规的可以转账,否则公账转私账存在一定的涉税等相关的风险因素。
      一直以来公账转私账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不是所有的公转私项目都是不可以的,有些公账转私账的业务,政策也是允许的,比如企业给员工发工资、企业支付给个人的劳务费用、企业支付给股东的分红、企业员工的差旅费报销、企业的零星采购,以及企业返还给员工的个人借款等,这些业务行为只要是真实发生的交易业务都是可以公账转私账的。

      1、发工资
      (1)工资
      公司每月将工资通过公户打到员工的个人卡上,按3%~45%的7级累进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股东也可以每月固定在公司领工资。
      (2)年终奖
      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计算个人所得税,合理利用年终奖政策还能适当降低税费。
      2、发票报销
      通过备用金转到个人账户,500元以下小额零星支出不需要发票,凭收据即可报销,500以上的开支根据发票实报实销。
      3、把个人的车卖给公司
      老板把车低于原价卖给公司,双方只需缴纳万分之五的印花税,不需要缴纳个税。
      4、税后利润给股东分红

      公司将对公账户上税后利润以分红的形式打给股东个人,并代扣代缴20%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税。
      5、借款
      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股东基于经营需要私人借钱给公司,备注借款,公司赚钱之后,把钱还给股东;
      2、个人基于资金周转需要向公司借钱,在每年的12月31日还回公司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次向公司借钱。

公司账户转到法人个人账户上的必备条件
      1、小额
      2、次数不要太多
      其备注可以是:备用金、工资、福利等。
      从公司账户往个人账户打款作为取现,这样做账,从公司账和现金账上貌似没什么,但是存在两个问题:
      1、银行对账单上体现的不是取现,而是转账;
      2、身为出纳人员,如果把公司账户上的资金转到自己账户上,这本身就是违规,一旦有检查等事情的话就更说不清了。
      公司打款给个人,做账的方法是
      借:其他应收款
      贷:银行存款

      账务上可以这样处理,但是要注意税务风险:
      1、如果是打给公司的关联方,比如说:法人、股东、股东的家人等等,长时间往来账务都不清理,有可能会被税务视同分红,按照金额*0.20交纳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也是一种变相的抽逃注册资本;
      2、同样,以公款为个人购买车辆,房屋等也“享受”这种关怀-视为分红;
      3、最好是不要直接打个人卡,实在要用钱,可以分多次开现金支票,那样风险就小很多,可操控性就强。
      公司账户转钱私人账户要收税吗?公司账户转到私人账户必须要合法合理,不能随意转账,不然你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代价。

公转私监管越来越严,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合理解决?
      其实,可以成立个人独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来解决,通过核定征收后,直接开票提现
      个人独资企业依法不交企业所得税,而是交个税。对于高收入个人或者高利润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很好的节税途径!

案例分析:
      这里以开票500万,在完全没有进项发票的条件下为例:增值税: 500/1.03*3%=14.56万附加税: 14.56*3%=0.44万所得税: 500/1.03*10%*35%-6.55 =10.44万实际纳税额 : 14.56+0.44 +10.44= 25.44 万。
      个税税负:2%,综合税负5.08%!相比较之前40%的税负可以说是节省上百万了!
      其中,园区对注册企业的增值税以地方留存的30%~60%扶持奖励;
      企业所得税以地方留存的30%~60%给予扶持奖励

总结:
      企业进行公账转私账业务,在真实业务的前提下,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公账给私账转账还需要提供相关的付款证明资料,尤其是单笔超过5万元以上的大额转款,且根据公账转私账业务内容的不同,企业提供和准备的付款证明资料也是不同的。
      首先,企业越想节税,越应重视财务建设。企业可通过年初财务预算规划全年经营目标,再通过每月财务数据分析,对经营情况进行修正。在专业财务数据的辅助下,帮助企业革除“陈疾”获得更多利润,才是最成功的节税。
      其次,企业可合理利用国家税务优惠。比如将企业规模保持在小微企业以内、小规模纳税人免增值税、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帮助企业在具体项目上节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