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出处

如题所述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出处:《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句是《论语·公冶长》的第十五章。

扩展资料

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被谥为 “文”的称号。

孔子的弟子子贡就这件事,询问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到的谥号是 '文' ,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回答说:“他既'敏而好学' 聪明灵活,爱好学问;又'不耻下问' 谦虚下问,向学识比他浅、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也不认为是羞耻,是以谓之文,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

【赏析】

学问,是“学” 与“问”的结合,在交流和传递中体现其价值。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任何人都不可能精通和包罗一切知识,皆有不如人处,当学问不如自己的人某方面强过自己的时候,我们更要勇于向他们请教,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千万不能不懂装懂,或存在优越心里,骄傲地误认为学识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就总是而且事事都不如自己。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谦虚使人不断地进步,如果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掉面子,失身分,就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渐渐变得落后。

要想不断有所提高,必须放下架子,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原意是孔子称赞孔文子虚心好学,乐于向比自己学识差或职位低的人虚心请教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后以“不耻下问” 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能够不拘地位、身份,拜能者为师,虚心求教,ask and learn from people below,尽量大范围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敏而好学”聪明而又好学 be bright and be fond of studying.

“敏”为聪明和头脑灵活的意思,来自先天,不过那是有限的。“好学”是后天的养成,那是无限的。勤能补拙,勤奋好学能弥补先天的不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