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猝死,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为何不趁机称帝?

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为何不趁机称帝?

在其他人看来,多尔衮登基是属于造反的行为,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天下人只会当多尔衮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小人,即使多尔衮手握重权,他也不敢轻易胡作非为,而且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也是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他们之间的斗争必然是少不了的,但是一直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谁也讨不到好。而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只能选择支持福临登基,否则局势会更加对自己不利的。

多尔衮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能够当上帝王,这里并不是说他的治国能力不够,他是难得一见的奇才,这点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时机不对啊,他要是真的想当帝王,当初就应该和皇太极抢的,他没能抢过皇太极,那么也就注定与皇位无缘了。因为没能取代皇太极成为帝王,他还错失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孝庄。

这么优秀的多尔衮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帝王,但是他却没有那个命,他与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自己却放弃了。他害怕自己继位时名不正言不顺的,害怕被天下人唾弃,更加害怕与豪格的斗争两败俱伤,自己也捞不到一点好处,那就只能落得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与其如此,还不如支持年幼的福临继位,也总比豪格继位强,福临好控制,只是一个小孩子,是最适合当傀儡皇帝的,而且福临还是孝庄的儿子,是多尔衮喜欢的女人的儿子。福临继位以后,多尔衮不但明哲保身,而且还成为了手握实权的人,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这就已经足够了,没有理由再造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1
最主要的原因是坐不稳。
多尔衮可以大权在握,成为摄政王,但绝对不能称帝,这个是大义问题,一旦称帝,将推翻清朝的统治秩序,其他旗主是绝对不肯的。
皇太极逝世之初,按照满清习俗,八位旗主都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八位旗主身份各不相同,实力也各有不同,除了多尔衮有着两个弟弟的支持掌控三旗的势力,其余五个旗主单打独斗都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代善虽然支持皇太极,却看不上豪格,代善的儿子又跑去支持了多尔衮,代善这一票情势未明。济尔哈朗是个老狐狸,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却也不想得罪多尔衮遭到清算,因此准备到最后在发表意见。
多尔衮和豪格之间是相持不下,谁都想当皇帝,双方势力剑拔弩张,可以说战况是一触即发,大清国的内战眼看就要爆发。这么危急的时候谁都不肯退步。在这种相持阶段下,豪格和多尔衮的矛盾愈发的扩大,双方都知道,如果对方当上皇帝自己肯定不会有好下场,因此都不肯退让。
济尔哈朗知道两黄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要皇太极的儿子他们都支持,代善不喜欢豪格未必不支持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在情势非常危急的时候,济尔哈朗提出来了一个新的人选,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多尔衮和豪格虽然想当皇帝,可并不傻,八旗内战破坏的是满清的内部实力,会严重影响八旗进军关内的步伐。
这之后,豪格退出了争斗,多尔衮接受了济尔哈朗的协议,让年幼好掌控的福临当了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则顺势当了辅政大臣。多尔衮掌握了实际的大权,当然不会造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11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猝死盛京。此时,中华大地的形势是这样的,江河日下的大明,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以及如日中天的大清,三股力量都处于大决战的前夕。皇太极在此时去世,而他生前又没有指定继承人选,致使大清内部波澜云诡。
如果处理不好,大清内部很可能出现分裂。本来,按照大清(后金)初期的继承原则,从能力、威望、贡献等方面,多尔衮是皇位最可能的人选。然而,此时的大清经过皇太极的南征北讨,已经与努尔哈赤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更重要的是,皇太子长子豪格也不是一介武夫,他对当时的形势的见解一针见血。国不可一日无君,关于皇位继承人上,大清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皇太极生前统领正黄旗与镶黄旗一心拥立豪格,而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无条件支持他。
八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在崇政殿召集众人讨论继承人选,支持豪格的人理由是他是皇太极长子,皇位理应由他来继承,而支持多尔衮的人理由是多尔衮功劳最大。主张拥立豪格的重臣有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八位重臣。
加上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这意味着豪格有正黄、镶皇以及镶蓝三旗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心腹力量,似乎他在军事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另外,威望最高的皇太极二哥礼亲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但没有表露出来。

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是拥立多尔衮的两白旗旗主,两人是下定决心要把多尔衮扶上龙椅的。为了争夺皇位,豪格和多尔衮一直互不退让,之间火药味渐浓,大清高层几乎所有人都卷入其中。既然彼此都看不顺眼,直接火拼也不可能,到了最后“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都把剑带着,可见争论之激烈。
怎么办?继续下去大清必将走向分裂,无论是豪格集团,还是多尔衮集团,都是不想看到这一局面的。从纸面上来看,似乎支持豪格的实力更强,其实不然。皇太极能把后金发扬光大,多尔衮居功至伟,“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俱树勋劳,而睿王之功为冠。”
以多尔衮的实力,完全可以赢,因为他率领的两白旗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只是代价太大,多尔衮的志向远不在此,此时的他已经考虑如何问鼎中原了。豪格集团底线是豪格可以不继位,但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为了更大的理想,多尔衮妥协了,选择了年仅6岁的福临。但多尔衮也有条件,要求自己成为摄政王之一,豪格集团答应了。史书记载,皇太极死后皇位争夺是从1643年9月21日开始,直到1643年10月8日福临登基,历时17天的激烈争斗,最终福临成最大赢家。
表面上来看,多尔衮与皇帝擦肩而过,但他认为自己是赢家,因为自己成为摄政王,而皇帝年幼,将来天下还是自己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多尔衮英年早逝,又没有子嗣,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3个回答  2019-10-13
皇太极猝死,手握重兵的多尔衮之所以不趁机称帝,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得来的皇位是特别不稳定的人,特别容易跨。
第4个回答  2019-11-14
因为他怕遭后世说嫌话,再说他手握重兵,把持朝政,何不辅佐一位皇帝,自己当个辅佐皇帝的人,既不用遭人世人说,也可以继续名正言顺的把控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