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益所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原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文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扩展资料

这首诗描写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相思之情,是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6

意思: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出处:《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意思是: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2-16
不知谁在什么地方吹芦管,这一夜,出征的人都望着家乡的地方。
这是描写出征将士想念家乡的诗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2-17
名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唐 内容介绍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