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毛主席在花山的资料

如题所述

毛主席在花山

陈晔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参考资料:baidu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0
花山亦称华山,在广州市花都城区北部,沁县城北16公里的漳源乡境内。该山山势绵延平缓,山峦隽秀苍翠,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唯主峰突兀,海拔达1300.2米,峰顶林木抱隐古刹,四周岩石历经风雨侵蚀,怪石磷峋,直如刀削。有诗云:“凌空削出碧芙蓉,疑是蓬莱第一峰。

怪石悬岩蹲虎豹,奇松拔地走蛟龙。”加之满山皆奇花异草,自上而下古刹、庙宇层层叠映,山底神泉水汩汩涌出,一派仙景。尤以春日茶花盛开(上党地区仅此独有)著称。古有“华峰叠翠”,被誉为“铜靼八景”之首。主峰西面自下而上依次有静业庵、戏台、水池、神泉、石阶、圣母庙。据碑文记载,均重修于道光元年(1821)。神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补人体所缺元素。古人于其上方修建圣母庙,以示泉水为圣母所赐。又在庙前修建净业庵作信女静修之地。之后又不断扩建、增修戏台等附属建筑。

自山下神泉向上攀登200米,即达山腰。由此进入山顶仅此路可通,四周悬崖峭壁,十分壮观。盘旋而上,通过“一洞天”山门,即为真武庙,系木石结构,座北向南,广深各三间,明代建筑风格。门右侧立有《华山阅藏暨建西方景碑记》、《建藏经楼碑记》等碑数通。自真武庙后右侧登10余米为玉皇庙,抗日战争时期拆毁,遗址犹存。两廊内存碑刻3通。自真武庙后左侧攀登而上,即达华山峰巅,依地势建有砖石结构的方形塔式老君庙(又称老君顶),外看两层,入内则楼阁清晰,雕工精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庙顶长有两株古柏树,天旱不枯,令人称奇。从顶北下山约75米处为王仙翁包骨祠,石砌而成。相传为明代主持修建山顶建筑的高僧王仙涅磐后,善人们将其尸骨泥塑成像,供奉于庙内,祠庙由此得名。

华山风景秀丽,庙宇掩映其中,登临其上,犹人仙境,俯视山下,铜靼城尽收眼底。曾有诗赞曰:“众山蹲伏此崎巅,天削芙蓉耸翠岑。”全面修复后的华山名胜景观,将成为上党地区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游览区。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06-12-28
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
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第3个回答  2006-12-25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第4个回答  2012-12-19
毛主席在花山

陈晔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
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
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
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
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
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
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
小山村。

当时张冀新刚满十八岁,在花山小学做小学教师。他就
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
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
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
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

5月18日傍晚,花山村响起了汽车的轰鸣声。顺着河槽开
来几辆汽车。车停稳后,下来一些穿军装的解放军战士,随
后从第三辆车上下来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个子。花山村的人
第一次见到汽车,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稀罕儿。张冀新就站
在家门口,看见大个子的第一眼,他觉得很面熟,只是想不
起来是谁。

首长住的房子旁边有一盘石碾。平时,张冀新他们四五
家人吃面都在这里碾米。为了不影响首长办公,他们就到离
家很远的另一个碾子上去碾米。

首长来的第三天晚上,张冀新带着疑问,翻来覆去睡不
着,这个面熟的人是谁呢?当时,边区家家户户都已经张挂
毛主席画像,张冀新在脑海里几经对照,断定首长就是毛主
席!他激动地彻夜未眠,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但这是
极端保密的事情,不能讲!

毛主席每天都要出来散步。有一天,张冀新的妻子端着
玉米去村上推碾,主席碰见了,拦住了她:“这不是有碾子
吗?为什么还到别处去推?”张冀新的妻子回答说,怕影响
首长办公。毛主席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
的地方去推碾。”主席以为是警卫安排的,就叮嘱他们,
“告诉乡亲们,咱们住了人家的房子,不能连碾也不能推,
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不要影响群众生活。”

闲了几天的碾子又开始转上了。一天,张冀新与母亲在
碾上推碾,他妻子在碾旁罗面。这时候,主席从院里出来了,
下了台阶,径直朝石碾走来。

“你是小学教员吗?”浓浓的湘音。

张冀新听见是冲他说话,忙抬起头来应声。

“是。”“你教了多少娃娃?”“34个。”“你教什么
课本?”

“我教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和主席说话,
张冀新心海里一直翻滚着激动的浪花,他多想说出一句“您
就是毛主席吧?”然而,几次想说出口,几次又将这个念头
压了下去。

主席听说教的是边区课本,连说,“很好,很好!”说
罢,他停顿了一下,沉吟良久,对张冀新说,“一定要培养
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
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
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
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
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

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
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
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第5个回答  2006-12-27
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西南部的宁明、龙州两县境,以古代壮族的大批山崖壁画为主要景观,分布于2800多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大壁画有64处,最集中的是花山和明江两处。花山风景名胜区风光分布在地域上具有连续性条带状的特点,200里沿江风光带 以左江古崖壁画为主体;500里公路沿线山水田园带以穿行于石灰岩峰 丛、峰林洼地、河谷之间的风光为内容;100里南疆边关风光带以凭祥友谊关、大新德天大瀑布等景观为重点。 明江,发源于十万大山,全长172公里,流到宁明县城,注入左江就不远了。明江之水流出宁明城数里,风光大异,奇峰排列、峭壁临江,一会挡拦弯曲江水的去路,一会弯成90度角,诱导江水向右回流。从珠山到花山,仅有10多公里水程,江水就弯了9道弯。每转一道弯,江水 都被峭壁拦截去路,令人感到“山重水复无流处,船到崖壁又一川。” 这是明江江水之妙!左江呢?江流的妙处,依然是“弯”,所不同的, 左江的水弯多呈“S”形流向,行船徐进,崖壁、山峰连绵不绝。山峰 特别有个性,雄浑庄重。也有地壳运动留下的“折叠”状的。明江和左 江的江水之妙,崖壁之奇,为世人涂抹上一层神秘色彩。山崖壁画更是 千古之谜。 五百年前,明代黄定宜曾对两壁画进行过调查。他在《考辨随笔》 中记载:“沿溪三十六峰,皆山岸壁画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有关部门进行多次考察证实明江、左江的山崖上有大壁画64处,其中花山临江的一幅画面全长约200米,高约40米,有各种人物图像3100余幅。 人像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这些崖壁画,或三五为组, 或千百为群,多画在下临深渊、上难攀援的河道拐弯绝壁之上。并有各 种鸟兽和圆形图案。全部画像是用赭红色单线色勒,线条粗犷,形象传 神。古人是怎样上去作画的,令人费解。花山崖壁画花山整座峭崖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跃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画像中的人物线条粗犷,栩栩如生。正画人像中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是这些人物中的头人或指挥者。其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异的画面。有关资料记载,花山崖壁画宽220米,高45米,人物图像1800多个,绘画年代在东汉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观瞻者无不击节赞叹:神奇啊,花山!花山崖壁画的创作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了。壁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过多次考察和论证,有说是壮族先民骆越人庆祝征战的胜利,有说是骆越人庆祝丰收,有说是古人祭祀水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之,目前仍是个迷。花山崖壁画不愧是壮族的艺术瑰宝。它那古朴粗犷的笔法和风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 态,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有关学者专家公认:左江花山崖壁画就其分布之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壮观,作画条件之艰险,都是国内外所罕见,在世界美术史上应享有崇高的地 位。现在花崖壁画这一壮族艺术瑰宝已蜚声国内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