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和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他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论语》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承认富贵是人的合理欲望。所以他在《论语·里仁》说道: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但他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他非常关注富贵是否“可求”。在《论语·述而》他说道: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由这里的“可求”与“不可求”就会联想到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义”。孔子之所强调富贵可求与不可求的分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在《论语·述而》还说了这样的话: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段话强调两层意思,一是安贫乐道。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仍坚持践履道义;二是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干违背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在孔子看来,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他在《论语·里仁》里说道: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离开了仁德,又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
道义高于富贵。孔子在《论语·里仁》里又说道: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整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但有一点,就是一切都要依循“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