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为什么写这封家书?

如题所述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诫子书》:流芳千古的廉政文化

05-11-07 10:32 出处:浙江日报
今年10月的一天,古老的兰溪诸葛八卦村内,阵阵的鞭炮声,咚咚的锣鼓声响彻云霄。4000多名诸葛后裔欢聚在“三荣堂”前。随着大门缓缓打开,浙江省首个以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馆开馆。进入馆内,“公于用人”、“廉于律己”等一个个历史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泥塑的,蜡像的,上千个历史人物集中在一起,勾画出上百个历史故事。参观者络绎不绝,开馆当天就达上万名。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公务员,边看边对记者说:“这里的廉政文化内容丰富,表现手法新颖,说服力强,我们百看不厌。”
诫子书声入人心
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古色古香的“三荣堂”内,时时散发出朗朗的《诫子书》声。据讲解员介绍,这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等丰富内容,成了诸葛后裔上千年来做人、为官的生活准则。
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的诸葛家风,始终贯穿在后裔们从政、从军、从医、务农等生活之中。兰溪诸葛村4000名嫡传后裔,家家户户都珍藏着《诫子书》。在景点内设摊书写《诫子书》的诸葛高嵩对记者说:“对《诫子书》我情有独钟,百读不厌。怀着对先祖诸葛亮的崇敬,我天天书写着。来这里的游客也对诸葛家书十分感兴趣,每天能卖出30多幅。”由此可见人们对诸葛文化的推崇。
廉政文化独有的魅力,使诸葛《诫子书》从家庭教育走上了学校课堂。据记载,后裔诸葛韵笙等人,1919年创办了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规定新生到校第一天,就要求熟读《诫子书》,并开设修身课陶冶情操。坐落在村庄旁的诸葛小学,校门口醒目处也设立了《诫子书》的碑文,让学生常常驻足观看。丰富内容成了学校课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据校长徐小勇介绍,学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专心致志”、“从小爱学习”等内容,渗入到诸葛文化故事中进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诸葛廉政文化推陈出新。去年,兰溪市纪委以《诫子书》为原本,谱写了一首廉政歌曲,今年参加了浙江省纪委组织的反腐倡廉歌曲评选活动,荣获了一等奖。歌曲旋律清晰,优美流畅,易于传唱。将此歌曲刻制成了CD光盘播放,更吸引着参观者。苏州游客李云浩对记者说:“读读《诫子书》,唱唱廉政歌,加深了人生观的认识,更增强了在浮躁环境中保持宁静心态的信心。
清廉之风代代传
诸葛廉政文化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代代相传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先祖诸葛亮,虽然功劳盖世,却是一位物质贫乏者。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从此可看出,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羽扇纶巾,决胜千里。诸葛亮在身经百战中,发明了霉干菜与猪肉混合炒成的“诸葛行军菜”,确保军需供给。不会变质长期保存,味道鲜美的诸葛行军菜,从三国时期一直保留到今天。兰溪诸葛村家家户户都必备诸葛行军菜,保持着节俭持家的习俗。随着该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孔明大酒家、卧龙饭店等纷纷登场,“诸葛行军菜”更成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游客喜食的家常土菜。
倡导丧事简办更是诸葛后裔生活节俭的一大特点。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明、清两代,兰溪诸葛后裔中有京官和七品以上的地方官23人,其中也有三品、四品的高官。村中却没有建过一座功德牌坊,更没有一座豪华的墓穴。
廉洁自律人敬仰
每当人们漫步在诸葛村的大街小巷时,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纯朴的民风。据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介绍,三十多年来,诸葛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实践经验总结,这得益于以德治村。翻开《诸葛氏家谱》,明、清两代,诸葛村可以说是科第蝉联。共有进士5人,举人11人,分别占兰溪全县同期进士和举人总数的5%和4.8%;各类贡生43人,仕途出身的官吏多达50人。在《兰溪县志》上有列传的16人,列入人物传略的23人,真可谓群星灿烂,光彩照人。在保持完好的200多幢古建筑中,“进士第”、“乡会两魁”、“大夫第”等门联比比皆是,见证了诸葛后裔们从政做官,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勤于职守,留下了良好口碑的历史。
走进诸葛廉政文化馆内,最为耀眼的应是“廉洁自律”故事了。明洪武初年,第28代子孙诸葛伯衡,出任北平织染杂造局大使。赴任不带家眷,公差出入不骑马坐轿,如遇雨天,脚穿草鞋在泥途中行走。关心百姓疾苦,厉行改革,更深受百姓的爱戴。消息传到京城,明高祖朱元璋亲自召见,商讨治国之道。诸葛伯衡直言:“圣明之世,纲纪正而法度修,民皆安业,但廉耻之道轻耳。”朱元璋听后大喜,诸葛伯衡被提拔为陕西参议(正四品)。据《兰溪县志》记载:诸葛伯衡享有“持名节”、“清修直谅之士”之誉称。朱元璋对诸葛遗风十分钦佩,后来将武侯庙钦定为“帝王庙”,由此诸葛亮跃入了帝王行列。
一个接着一个清正廉洁的故事,历历在目。如今,人们对“鞠躬尽瘁”、“勤于职守”、“廉于律己”等上百个历史故事更加津津乐道了。
传颂诸葛廉政文化,其目的在于教育后人。今年,兰溪市纪委组织力量对古老的“三荣堂”进行了修缮,通过挖掘整理,建起了我省首个廉政文化馆。同时,以诸葛村丰富的人文古迹为载体,兰溪市纪委着力抓好廉政教育工程建设。
古老的《诫子书》、“乡会两魁”牌匾、“廉洁自律”的历史故事等都蕴含着诸葛廉政文化的丰富内容。(徐宪忠)
参考资料:http://www.jxcnt.com/news/files/0511/051107_103437.php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2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诸葛亮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成《诫子书》。文中告诫其子:品德高尚的人。以宁静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节俭培育良好的品德。不恬淡寡欲,无以明志趣;没有心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心静,才干必须通过学习取得;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也不能学有所成。轻浮怠惰就不能精研学问,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情操。
说“近几年背景材料看得多了”,是指《三国》研究界,包括古典小说评论界里批评诸葛亮形象的声音突然高亢了起来,似乎非要弄出“两个诸葛亮”来。比如批评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不采用他兵出子午谷的奇计,反而提防并且在死后设计暗算他。至于“愚忠”啊,“失误”啊,也挑出不少。有的则检直用陈寿站在西晋史官立场的批评,而没有把陈寿有私怨的因素考虑进去。史学上的“翻案风”是自五四以来文化选择倡导起来的风气,又听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人说,“消解神圣”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那么对“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消解”,也正逢其时。
清初人毛宗岗整理校订《三国演义》,有“三绝”之说,即诸葛亮为“智绝”,关羽为“义绝”,曹操为“奸绝”。这一“智”一“奸”,差之毫厘,却去之千里。说起来中国古代有一个智慧人物的系列,比方杜甫说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提出来和诸葛比较的伊尹、吕尚(俗称姜太公)、萧何、曹参就属于这一系列。陈寿说他年轻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乐也属于这一系列。此外还有孙子、孙膑,往下数,还有辅李世民的徐茂公,佐朱元璋的刘伯温,最为人们乐道。《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学究,显然也是仿照这个系列塑造出来的。其中姜尚在唐、宋时代还享受与文宣孔子相当的“武圣”待遇,他的“武成王庙”里供奉的就有这些同伴。不想关羽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但已是后话,不表。中国对智慧人物的崇尚,多在兵家中,尤以春秋战国和历史大变动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为甚。陈寿曾批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从纯功利角度看,也有一定道理。
说又说回来,诸葛亮在汉末躬耕南阳,本来不一定非要出山的,尽可以象他的朋友司马徽、崔州平等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争雄,干他鸟事?但他出山辅佐的恰恰是三方中最弱的,而且正在哭(不仅是苦)无立锥之地的当口。冲这一点,他这就不是那种好打“太平拳”,喜欢扶强凌弱,“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辄纷纷离去”的主儿。以后三家鼎足,连年用兵之际,又值荆州受到孙吴失信偷袭,刘备意气用事招致彝陵惨败,以蜀国兵员匮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劣势中,犹能独立支撑局面,而且坚持东和北伐的《隆中对》大战略,在世之日,使司马懿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这两下子就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这种智慧,历史上能够达到的不多。何况他从来不是寻章摘句的腐儒,精通科技,“长于巧思”,论进攻他改进了“连弩”,论防御他设计了扎马钉,后勤供应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至今仍然使人感到神秘。正是这些新型技术,才使他虽然劳师远征,仍然以攻为守,坚持到底。所以尽管后人痛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依然承认他属于“内圣外王”,也就是道德崇高,事业有成的典型。
中国传统的人文崇拜有一向有两大系列:一种是道德楷模,如孔孟一类圣贤;另一类是前述的智慧人物。形成后世诸葛亮崇拜的因素很多,但他兼有丰富智慧和崇高品德,跨越两大系列,恐怕是主要原因。这符合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效法天那样自强不息,效法地那样厚重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式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易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后来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拟的校训);象流水一样灵活的智慧,象大山一样坚实的品格(所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