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消费?

如题所述

消费经济 ●消费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辩证看待消费、投资、出口这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科学认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应有利于消费的总体和长远发展。 ●应适应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情况,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创造新的市场。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须积极推进改革,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实际上提出了研究和发展消费经济的紧迫课题。而研究消费不能离开供给,研究消费经济不能脱离消费品工业也就是轻工业发展的实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产品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从生产不能满足消费变为消费开始限制生产。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轻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企业首先被推向市场,在市场导向下逐步建立起竞争机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束了我国消费品短缺的历史。但与此同时,目前市场上相对过剩的也大多是生活消费品。所以,应结合供给、结合优化供给结构研究消费经济,研究如何解决消费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研究消费经济的内涵 消费经济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其内涵的界定还不很清晰,其社会影响力还有限。实际上,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动力都是消费。 “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有个人与社会、当前与长远之分,有国内消费和出口消费之别。狭义的消费指生活消费,广义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从广义上理解消费,对我们重新认识消费的作用,认识投资与消费、出口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许更有帮助。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而要取得生活资料就需要生产、需要投资。投资是生产资料的消费,属于长远的社会消费范畴。投资于扩大再生产和公共设施建设,是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质量。有些基建投资项目建成后本身就是消费行为的载体,比如在建的国家大剧院、体育场(馆)、旅游设施、宾馆等。投资于基本设施最终也是为了全社会的或长远的生活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最终会转化为生活消费。如果这种转化不能完成,它就是一种浪费,由这种不能转化为最终消费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就不是可持续的增长。这样的新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宏观调控。只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扩大有效消费需求,而又是财力所能承受的,都应当投入;相反,如果从长远看不能扩大有效消费,或者国家财力所不及的,则应该遏制。所以,中央提出宏观调控要从实际出发,有保有压,是完全正确的。出口消费的对象是国外消费者,我国每年出口总值的80%是生活消费品。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出口会带来就业的增加,并通过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应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扩大出口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消费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辩证看待消费、投资、出口这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科学认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应有利于消费的总体和长远发展。 研究消费者 消费者是消费经济研究的主体对象。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是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经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首先,关注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市场的产品结构、规模、档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左右。到那个时候,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会对市场提出哪些新的需求?应如何去适应不断扩展和升级的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提前研究的课题。 其次,关注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恩格尔系数的明显下降,我国整体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新的消费亮点不断涌现,大众消费开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过渡。可以说,不同层次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都在升级,这将有力地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众多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第三,关注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供给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买方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和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的买方市场,存在着供给结构同需求结构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无效供给过剩,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中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及服务(第三产业)的规模、种类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变动的需要。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档消费品及生产高档消费品的原材料需要依靠进口。人们在生活中也还有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即使基本得到满足,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档次也不够高,花样也不够多。填补这样的需求空白,需要有关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应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生产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新需求的产品,并不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把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激发出来,变成现实购买力。 研究消费经济的发展规律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的反映,这就决定了我们应把发展消费经济作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突破口。为此,应认真研究消费经济的发展规律,研究如何通过发展消费经济来实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 消费结构升级将扩大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普及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后,我国城镇消费热点正转向汽车、住房等新的领域。随着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开始逐渐释放,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呈加速增长态势。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物消费所占比重减少,教育、文化、餐饮、旅游、医疗保健服务等消费迅速增加,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城乡居民的这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众多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促进供给结构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优化供给应多从市场创新方面着手,除了做大“馅饼”,还应在创造“新的馅饼”上做文章。第一,适应消费转型时期的消费需求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目前,供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质的多样化,企业应从主要根据市场短缺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逐步转变为既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又满足潜在需求。第二,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我国城乡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十分巨大,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如信息、租赁、金融理财、医疗、家政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业,就是非常广阔的消费领域。第三,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应找准市场、看准时机,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不仅要分享市场,而且要创造市场,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刺激和拓展消费需求。 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 从我国当前消费经济的现状来看,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须积极推进改革,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鼓励居民消费,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投资扩张逐步转为投资和消费双拉动。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应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而增加的社会消费总量,不但有利于消化在许多领域中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而且同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一致的。 把刺激农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农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应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并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产品加工增值,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同时,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 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性障碍,改善消费预期。应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及公共设施等社会公共品的投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为居民增加即期消费提供切实的保障。 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消费领域的体制改革,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型向追求质量型的升级时期。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即期消费以及信用消费的重要手段。应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银行服务的完善,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加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体系、个人信用信息体系并实现信息共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2
消费经济(consumption economy),泛指消费领域和消费过程中的节约、效益,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下列各种含义的总称。消费经济历来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经济,说到底是消费导向、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消费经济是越来越重要了,“消费为本”或者说“回到消费本身”,重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项大胆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构想,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们所获得的消费实惠。即以数量多、质量好、价格低的消费资料和方便、周到的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一定的消费支出下取得消费效果的最大化,即取得最多的消费实惠与最高的生活质量,或在实现一定的消费效果的过程中尽力取得消费支出的最小化。
指消费的内部关系。即人们在消费方面和消费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不同利益,形成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关系,它包括集体消费与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关系,城镇职工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富裕户与困难户之间的关系,等等。
指消费与外部的关系。即社会再生产中,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再生产中,任何环节出现循环障碍,都会延缓或堵塞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消费是生产、分配、交换运转的终点,消费的数量、质量、效果直接取决于前列环节的活动和结果,但作为终点的消费在下一循环中又是前列环节的先导并决定着生产、分配和交换。它通过消费实践的检验,作出效果评价,向再生产传递调整与改善的信息,使前列环节在新循环中更加合理化、更富有满足需求的效率。因而,消费既是生产、分配与交换的条件(提供劳动者),又是各环节运动的目的和动力。
基本特点
城市消费者的分化日益显著。这种分化,表现在消费能力上,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持续增长,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则是有些走低;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消费者则取向新潮,讲求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
消费品市场的个性化和趋同化共存,国际化与地域化并重。一方面,城市消费者购买的电器、包装食品和软饮料将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品牌;另一方面,服装、化妆品、烟酒等商品难有强势品牌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另外,对洗涤用品、音像器材,人们取向国际性品牌,而对调味品、速食品,人们则多选择区域性品牌。
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档次划分更为突出。人们将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去寻找适合自己消费的场所。别墅、高档商城、高档娱乐场所是工薪阶层与低收入者望尘莫及的。仓储式商场、便民店、消费合作社便受到广大工薪阶层的青睐。各种零售业态,如购物中心、大型商场、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等的出现,迎合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美容美发店、夜总会、洗浴中心、保龄球馆等将成为较高收入层消费者的精神消费场所。
高收入者消费饱和或缺少消费,与中低收入者有消费需求但无力消费并存的局面将继续存在。富有者有房有车,家里装备一应俱全。而中低收入者进入万元级、10万元级消费还没实力,从而推动了信用消费、租赁消费的发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1
要想使人类在事实上不存在发展的“极限性”问题,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节制自己的发展实践,这其中就包括对人类生活消费的约束。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档次向高档次递进,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这种消费需求上的变化在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消费需求的无限制跃进所造成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已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因此,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设法使自己的消费行为向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演变。而当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了保护环境的功能时,这种消费其实就是一种生态消费。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 (2)生态消费的特征 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全面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的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消费也叫适度消费。我们把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叫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当代人类应该选择也必须选择的消费模式。因为唯有这种消费模式,才能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生态消费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即它具有满足不同代际间人的消费需求的要求与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消费模式将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全面性是指生态消费是一种包含人的多方面消费行为的消费模式,或者说这种消费模式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生态需求等。所谓精神消费第一性是指生态消费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这与传统的高消费所一味追求人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有了明显的区别。 (3)提出生态消费的理论和现实根据 提出生态消费的范畴,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①就人的物质需求本身来看,人的物质需求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历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等都是无限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无限制地追求消费水平的提升,这种追求在工业文明时期,甚至到了不择手段、暴殄天物的地步。诚然,由于人类无限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得人的消费需求具有了某种无限提升的可能性。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有着重重的制约条件。无限递进的消费需求在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或限制下,不得不表现出其应有的有限性。这种制约:一是资源环境的制约,二是一定时期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生产条件的制约,三是人们自身经济条件如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等的制约。总之,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条件下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如果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任意张扬超出了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必然会带来极大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对主体来说要么会造成主体身心的伤害。要么会造成主体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诚如古人所言:“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负效应还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紧张,进而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物质需求有限论,为我们提出具有适度性的生态消费奠定了基础。 ②生态伦理学具体说是消费生态伦理学是我们提出生态消费的又一理论基础。生态伦理学是新时代的伦理学。它是针对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确立人对自然的行为规范的学科,在理论上,它要求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上,它要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去指导和约束人类的行为,以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系统。”[2]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不但应当把自己的道德关心施之于人,而且应当施之于自然,施之于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根,是人类之母,是人类的栖息之所。人类要维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续存在与发展,就必须寻找措施保护自然。光有科学的、法律的措施还不够,还要诉诸伦理道德。生态伦理学的诞生表达和显示了人类试图缓和与消除自身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的善良愿望。所谓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这自然包括着对人的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改造,促使一种新的生态消费模式的确立,根据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进行适度的消费是道德的,而大手大脚、大吃大喝、暴殄天物是不道德的。可见,倡导生态正是生态伦理学在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实际体现。 ③当今地球上生态生产的疲软、亏损是我们提出生态消费的重要现实根据。 有人觉得在物质生产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倡导革命勤俭节约、适度消费是可行的,而在物质生产有了重大发展、自身的经济条件有了显著改善的情况下,还提倡勤俭节约,似乎显得不可理解。其实,人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不仅要同物质生产相适应,还要同生态生产相适应。尽管每个人的生活善、状况、生活水平就必须与之保持一致。道理很简单,所有的消费资料,首先是生态生产的产物,其次才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那种仅仅从物质生产有了发展、从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购买力的角度出发就去贬低乃否定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看法和做法,是相当有害和危险的。 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促使其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演化。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看作是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简称为生态生产[3]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主要是从生态生产的角度提出适度消费的。因为,当今我们是暂时处在物质生产表面繁荣、生态生产基本上处在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中,亏损日趋严重的生态生产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高需求、高消费。可见,生态生产发展的现状是不允许我们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甚至暴殄天物的。 (4)由高消费向生态消费转变的具体措施 ①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消费模式,从物质享受第一过渡到精神追求第一。 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或生态消费意识,是每一个地球居民所应有的素质要求。当传统的高消费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其对生态环境进而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危害性时,当代社会成员在观念认识上应自觉地摒弃高消费的愿望和行为,以一种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意识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这样一种具有互利功能的消费意识便是生态消费意识。 如果说,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化生产的道路,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产基础的话,那么,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建立生态消费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基础。在当代社会中,人类的“当代意识”应首先是全球意识、人类大家庭意识、公平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等。其中,生态消费意识是当代人类环境意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的生态消费意识应强化到如此程度: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产品、食品不购买、不食用;对“杀食”国家明令保护的珍禽益鸟的做法应设法制止。只有把保护环境的工作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的社会是对工业经济社会的扬弃。在工业经济社会,人类普遍被一种唯物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所支配,追求的是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尽可能奢华的物质生活,奉行的是物质享受第一的行为准则。显然,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只能把人类推向无序和崩溃的深渊。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里,知识、智力、信息将是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化的劳动者也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样一种基本的社会现实,将迫使人们在生活追求上,要由物质占有第一向精神追求第一过渡。通过学习、娱乐、文化交往等方式以充实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这将是21世纪人们的新生活风尚。 ②要建立一种确保生态消费的社会机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受其个人的收入情况、外在的价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约,而较少或很少受环境资源状况的影响,但整个国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消费行为就不能不受到生产因素、市场因素特别是环境资源因素的制约。为了把全体国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纳入到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的轨道,使全体国民树立起生态消费的意识,摒弃高消费的陋习,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应煌社会机制。 如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和强化人们的生态消费的观念意识;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不利于健康的消费,如烟、烈性酒,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通过制订相关的法规以保护各种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食”珍稀动物的不法行为;通过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和其他相关政策,引导合理消费,等等。 我们曾经向自然索取了许多,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承受人类对它的继续伤害和剥夺了,任何对有限资源的疯狂掠夺都如饮鸩止渴。在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绿色时尚的今天,我们必须培育、创造一种新的文明:绿色文明和绿色的生活方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27
  消费经济(consumption economy),泛指消费领域和消费过程中的节约、效益,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下列各种含义的总称。消费经济历来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经济,说到底是消费导向、消费需求导向型经济。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消费经济是越来越重要了。"消费为本"或者说"回到消费本身",重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项大胆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构想,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具有促进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