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41600007

嘿嘿

  年龄特征
  社会、生活、教育条件
  四个方面 生理因素
  动作和活动
  言语的发展
  2、人的一生在个性变化方面会经历几次大的转折,如何面对。
  答:一生中可能个性会经历三大转折:
  第一次个性转折期在青春期,心理断乳期。
  第二次个性转折期在成年初期,面对角色的转变,发展任务增加,进入了而立之年。
  第三个转折期在成人晚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人格也发生相应改变。
  面对:
  在青春期,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和心理变化,学习相应的性知识;另外在交友方面要慎重,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判断同辈群体的决策。避免群体压力所做出的错误行为;最后,要与家长沟通,争取独立和自主。
  在成人前期,此时期由于生活压力增加,社会角色发生巨大改变,所以要做好心理适应,即对婚姻、对职业和对子女的适应。
  老年期要肖长寿者心理,争取老年新生、更新思想观念、培养学习兴趣、参加身体锻炼。

  3、你认为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一阶段对你心理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答:此题以学生的观点为主,只要能谈出某一阶段对自己的影响的原因,能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谈,论点充分,条理清晰,如:第一次个性转折期在青春期,心理断乳期。 第二次个性转折期在成年初期,面对角色的转变,发展任务增加,进入了而立之年。第三个转折期在成人晚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人格也发生相应改变
  研究方法
  1、如何贯彻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矛盾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贯彻客观性原则要求
  ①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目的,确立客观的指标。
  ②在研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对每一个数据和事实,都要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期待”作为分析实验结果的依据。
  (2)贯彻矛盾性原则要求
  在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
  (3)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
  ①在研究实践中,一切要从符合个体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②要始终牢记所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所施加的实验条件对其心理发展的当前和长期影响,特别是要注意这些条件会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哪些不利影响。③明确教育研究对学生心理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不能为研究而损害个体的身心发展。
  理论
  1、试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第一阶段为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道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教育的意义。
  (1)对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要重视儿童的早期经验。
  (2)个体在童年期接受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其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人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危机,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多一些成功的机会。
  (4)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对教学意义: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斯基的观点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最主要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3、请叙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阶段的名称、年龄阶段、认知的主要特征。
  答: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的概念,
  ②前运算阶段 (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儿童思维的发展有这么3个特点:
  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
  ③具体运算(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4、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观点
  以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为基础,认为,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
  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
  ⑴忽略:当外界的信息与儿童现有的智力结构差距过大,以至于儿童根本不可能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儿童就会通过忽略的方式,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时不会引起儿童原有智力图式的变化。
  ⑵同化:儿童只需要对外界信息略作调整或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就可将此纳入已有的智力结构中,从而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中去。
  ⑶顺应:儿童通过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应的过程。这时,儿童智力发展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儿童智力发展又进一步,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又一次适应。
  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而获得发展的。
  胎儿
  1、影响胎儿正常发展的因素。
  答:(1)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2)孕妇的营养对胎儿的影响;(3)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4)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婴儿
  1、新生儿有哪些无条件反射?意义?。
  答: 新生儿具有的技能中最强有力的是生存反射,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另一种是原始反射,第一年内消失。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有70多种,常见的有:1.食物反射2.巴宾斯基反射3.摩罗反射4.摩罗反射5.瞳孔反射6.游泳反射7.强直性颈部反射8.吸吮反射9.行走反射10.交叉伸展反射11.抓握反射12.觅食反射13.手掌传导反射

  2、婴儿期指的是哪一年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婴儿期是指0-3岁的时期,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2)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3)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 (4)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3、什么是婴儿依恋?它的阶段特点是什么?共有几种类型?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点: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对陌生人更加警惕。包括对依恋对象寻求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
  类型:安全依恋、矛盾依恋、躲避依恋
  作用: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母婴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勇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婴儿智力发育。相反,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幼儿:
  1、为什么说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有哪些种类。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 答:幼儿的娱乐、学习、社会交往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多是通过自主的、愉快的游戏活动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主要种类有:语言游戏、运动游戏、想像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
  游戏作用: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特性,发展或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通过游戏模仿性地,创造性的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在游戏中发挥想象,才智、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自信和坚持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
  2、关于儿童游戏有哪些理论?请谈谈皮亚杰关于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有精力过剩论、娱乐—放松说、种族复演说、弗洛伊德的发泄论、艾里克森的掌握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3、幼儿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1.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初步发展。 2.以机械性记为主,意义记忆逐步发展。 3.易记易忘。 4.记忆不精确。

  4、材料分析:
  (1)幼儿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的橡皮泥球,当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了。试以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答:此时期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占优势,;这阶段的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而幼儿不能将变化的物体进行大小判断,是因为阶段儿童思维不可逆以及没有守恒结构。
  (2)一幼儿看到妈妈伤心流泪,将自己的布娃拿到妈妈面前,说:“妈妈玩一玩布娃娃就不伤心了”,请用发展心理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
  答:此时期儿童的情感带有一定的情境性;在思维方面则具有自我为中心性;所以在利他行为上表现出以自己的喜好来解决问题。
  5、分析说明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三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对话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的提问,偶尔也向成人提出一些疑问和要求。到幼儿晚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儿童常常离开成人独立进行一些活动,从而获得自己的一些体验、印象等。由于此时儿童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他们往往会告诉成人自己的各种体验和印象,于是就促使儿童的独白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幼儿独白语言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尤其在幼儿初期。在正确的教育下,一般到幼儿晚期,儿童的独白言语才发展到一定程度。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有很明显的情境性,并要以表情、手势为辅助。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逐渐发展。三岁前还是情境性言语为主;3-4岁仍带有情境性,但是说话时已经可以运用不很连贯的短句子了;4-5岁时说话还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完整地说明事物现象、行为之间的联系;6-7时幼儿才能比较连贯地说话。

  6. 有人说:现在的儿童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试分析电视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
  首先,现在的中国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在儿童期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世界的。另外许多家长是双职工,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所以就用电视作为替代品,所以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影响:电视对儿童产生的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
  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电视会降低读书能力。 2、使儿童陷于被动。 3.儿童的“电视综合症”。
  积极影响表现在:增加学识、提供模仿、观察学习社会规范、进行性别角色认同及学习。

  7、什么是早期教育?谈谈你对开展早期教育的看法。
  答:早期教育是用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0到6岁的孩子和0岁到6岁的家长进行一些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一些教育,这是从广义的上来说;那狭义上的来说,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对0岁到3岁的婴幼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育。

  8、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幼儿自我概念仅限于身体的特征年龄性别还不能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2)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a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b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d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善于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3)自我情绪化体验的发展:幼儿自我情绪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幼儿在三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随着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技能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尊感也得到发展,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
  (4)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的皮质兴奋机制仍占很大优势,所以幼儿更多表现为冲动性,自控制能力比较弱,延迟满足能力差。
  9、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划分?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还不能作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4、5-7、8岁):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成为道德现实主义。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虑行为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

  10、为什么规定儿童要到6-7周岁才可以上学?
  首先:生理准备 大脑结构的发展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脑重也因此不断增加,六、七岁儿童的脑重为成人的90%,到十二岁时,就已达到了成人的水平。额叶的增大,为儿童进行高级的心理活动打下了重要的生理基础。
  (一) 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发展。
  (二) 身体发育: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心理准备
  (一)认知能力
  幼儿的思维发展: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的稳定性和随意性,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
  3、学习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二)社会性
  1、交往能力,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2、情绪、情感的表现力和 控制力 。
  3、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儿童
  1、简述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及其成因 。
  ⑴学习障碍的界定
  在学校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一部分儿童智力虽然正常,但在阅读、书写、算术等方面的学习中存在教严重的困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⑵学习障碍的根源
  关于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有这样几方面的假设:
  在胎儿期、出生前或出生后有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
  遗传-素质假说。认为是脑功能发育成熟迟缓有关。
  生物学假设。如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改变的结果。
  心理与环境假设。认为是后天的不良生长环境所造成。

  2、如何预防学习障碍。
  答:(1)避免损伤;(2)注意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3)对差等生的协助;(4)关心儿童的学习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1分);第二,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1分),一般认为在四年级,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可提前到三年级(1分);第三,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等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1分);第四,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塞尔曼的角色采择发展阶段。
  ①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1分)
  ②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1分)
  ③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④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可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⑤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儿童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青春期
  1、少年期的年龄阶段和基本特点。
  答:年龄阶段:少年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基本特点: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青春期心理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3、少年的自我中心和幼儿的自我中心有何不同。
  答:少年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关注焦点的不同,有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的特点;
  而幼儿的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4、青少年发生亲子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答:1.心理性断乳受到阻碍;2.青少年的自主性被忽视;3.青少年的人格展示受到阻碍;4.当成人强逼其接受某些观点时,他们拒绝接受。
  ? 对策:
  主要从与父母沟通谈,另父母应容忍青少年此时期的一些举动。

  5、简述初中生和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发生第二次飞跃,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相貌、体态、服装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②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学业成绩: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影响着对自己的能力和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逐渐影响自我的评价。③十分关心自己的人体特征和情绪特征。
  (2)高中生自我意识:
  高中学生自我倾向逐渐减弱,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越来越客观。青年期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自他人的评价。已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稳定的自我得以最终确立。

  6、有人说,相对其他研究阶段,“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之秋”。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感受诸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从而导致许多矛盾的出现,情绪、性格、行为等容易出现偏差。
  ⑴生理、心理上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⑵情绪情感的发展特征
  由于青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思维存在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高涨,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种意识容易导致他们观点行为的偏激。
  ⑶人际交往上的特征
  青少年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对朋友的认识更加深入,而朋友、伙伴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⑷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制,或父母过于保护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成年初期
  1、成人前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 ;2.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3.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4.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5.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2、影响职业适应的因素。
  答:1.性别:;2.年龄:年龄越大改变职业的可能性越小;3.看工作是否能实现主体所希望的角色;4.职业训练和职业能力。
  成年中期
  1、成人中期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1.生理功能的衰退; 2.智力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3.紧张的情绪状态; 4.兴趣爱好的重点在转移;5.面临中年危机的人格。

  成年晚期
  1.如何有效地开展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答: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入手:(1)重视老年心理卫生。(2)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3)遵循老年心理卫生的原则:持自我意识、维护人际关系,继续社会适应,参加劳动锻炼(4)老年心理卫生内容。①退休后的心理卫生。②工作的心理卫生。③家庭关系的心理卫生。④饮食的心理卫生。⑤娱乐的心理卫生。⑥交往的心理卫生。⑦关于疾病的心理卫生。

  2、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1)退休期的生活变化;适应退休期的四个时期: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2)人际关系的变化:A、夫妻关系:老伴;B、与子女关系:与子女接触次数与主观幸福感无关;C、与朋友关系:朋友数量减少(3)人格变化;A、不安全感B、孤独感C、适应性差D、拘泥刻板E、趋于保守F、回忆往事(4)库伯勒-罗丝的死亡的五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保健:(1)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2)生命在于运动;(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坦然面对死亡

参考资料:heihe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