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监听”的微信,是不是精准推送广告呢?

如题所述

为此,电子标准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做过多次测试,并没发现哪款APP有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他表示,各种平台完全没必要用窃听这么复杂高级的手段,造成精准推送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的好友搜了一个商品,它可能知道你们的关系,就会给你也推类似信息,但你感觉好像被“窃听”了。
  “被监听”假象从何而来?
  TalkingData法务合规负责人兼数据合规官葛梦莹解释了精准广告的操作流程。葛梦莹说“精准投放收集数据的基础是用户的广告标识符。”比如用户搜索了猫砂、点击了某个广告等,媒体平台和广告监测方就可以收到搜索、点击、曝光等数据。
  科大讯飞副总裁、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鹏也表示:广告平台在获得广告机会的时候,就会去请求所有客户,包括各种电商平台,实时去问他们,要不要这个广告位。这时,由于你在某平台看过猫砂、球鞋等商品,然后这个平台看到这个人来搜过就把这个广告占住,并在这个人看公号时嵌入个性化推送。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平台是不需要知道这个人曾经在这个平台搜过、买过什么的。
  精准推送不会动用个人信息
  大众认为“被监听”后首先想到的是个人信息是否会泄露,那么针对精准推送广告是否会泄露个人信息呢,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精准广告使用的是人群数据而不是个人数据。
  中国广告协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常务委员杜东为介绍到:广告主精准投放前,人群圈选是必要步骤。圈选主要是给人群的兴趣、爱好、习惯等特征打上标签。标签数据来自广告主自有私域数据标签,以及DSP(数据信号处理)中的数据平台标签。也可以将两套数据取交集、并级、差级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人群包,作为投放广告的目标人群。
  所以,精准广告主要是针对“人群”,投放圈选人群也是预测人群数据,而不是个人的个体化数据。广告主不会针对某个人进行投放,因为广告不需要针对个体特别精准,而是需要覆盖一定数量的人群,广告主的产品找到这类人群才有价值。
  个人信息的泄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在各处登记的手机信息,被多方流转,被泄露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更好的保护个人信息,2021年11月1日起将施行首部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法明确表示了,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严禁“大数据杀熟”,APP不得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信息拒绝服务……自此,不喜欢精准广告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让平台使用自己的信息,也能规避精准广告的推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