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基点

如题所述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2016-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4.54万亿元增至31.71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驱动作用加大,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由2016年的133.9万件、40.4万件,增长至2019年的140.1万件、45.3万件。现代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保障作用加大,2019年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1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20年前5个月,我国制造业新增贷款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为2014年以来最快增速。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2020年高考进行重大改革,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门人才,开始着手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
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2019年实现企业数量日均净增1万户以上;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由2016年的159.1增长至2019年的332.0;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804.0亿元,投入强度为2.41%,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商品出口总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28.3%。
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致力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断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并正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成新一轮规划并强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集聚发展要素,优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比2015年缩小了0.09。
四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强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两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进联合国第2344号决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集成多方面资源优势,为经济高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将数据确定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为大数据产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尤其是2019年推出了2万亿元减税降费计划,显著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有效刺激了国内需求,促进了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2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战略目标。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础在经济。中国经济强起来,关键在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强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找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遵循。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动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才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才能更好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畅通经济循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未来,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活动中来,有助于加快提升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需求侧管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主要问题,既有供给端的问题,也有需求端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优化需求侧管理,只有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体系中供需错配问题。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经济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以实施需求侧管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优化需求结构,引导和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1-23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还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适应。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一是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重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倡导创新文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3个回答  2022-1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 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