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余秀华与 90 后男友结婚,姐弟恋更容易步入婚姻吗?

如题所述

诗人余秀华与 90 后男友结婚,姐弟恋只要两个人真正的相爱,那当然更容易步入婚姻的殿堂。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出众的外貌会很快赢得别人的喜欢,长久的相处是人的才华和品德,所以一定是杨槠策欣赏爱慕余秀华的。 在外人看来他们这段的恋情,特别担心余秀华被骗,事实上余秀华根本不在乎,还美滋滋地有享受的状态,甚至还有些可爱。

余秀华回应外界对她的姐弟恋,“任何两性关系的本质都是有所图,就算是两个门当户对的青年男女谈恋爱,也是有所图,这就是两性关系的本质。如果你一无所有,你没有东西被别人惦记企图,那你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在于秀华的想法里,享受当下的美好的状态即可,现阶段俩人在一起很开心,对于秀华来说体验两人相爱的亲密关系,比什么都美好。 也打破了她对男性固有的厌恶。作为一个女性残疾人来说,天性就是弱者,被异性爱上,那是多么件自豪的事情。而余秀华第一次婚姻,在父母眼中,一个四肢健全的男人愿意接受她,就感恩戴德了,哪怕那个男人对他没有一点疼惜。

但是余秀华才华横溢,多本诗集,火遍大江南北,上了《朗读者》《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等节目,还是会有很多人可怜她,认为他的外形造就了他的成就,觉得不会有人爱她。

在大众眼中,爱情是健康的人,残疾人谈感情那是梦想。农村残疾人的婚恋现状,是没自主选择权,一般的都是父母安排。余秀华身体残疾,也不再年轻,两人外表看起来有些不搭。因而,余秀华宣布再婚后,有的网友刻薄评论,“她那个样子,她老公怎么下得去嘴?”言外之意,余秀华这样的女人,怎么会配有正常男人爱她?

杨槠策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几经波折,回乡养蜂的,遇到余秀华之前离异,育有一儿一女,女儿9岁。直播间见到余秀华之前,就喜欢读李秀华奔放的诗作,农村养蜂人喜欢看书,读诗,说明他的对精神生活,还是有高追求的。向往更广阔的天地,这也是他喜欢余秀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两个人都有过一次婚姻,自然很清楚一段婚姻一段情感的本质,李秀华早就告诉自己,好好享受当下的幸福,好好珍惜爱情的美好。如果真有一天要分开,就“轻轻把你放回最初”。正如她现在给老公写的这首诗一样,《仿佛叶尖上的光》 就算是短暂的,它依旧旋转出了夺目的光 我们之间,愈发像大雾之间的两棵树 一步一顿,慢慢走近 你枝繁叶茂地向我打招呼,目光里全是 满月的潮汐, 我有皮肤龟裂的羞怯,树叶发黄般的孤独无依, 我摁紧内心的雪 ,它随时可以酿出一场雪崩 ,当你枝叶上的光反投在我身上, 亲爱的,我真不知道, 如何报答这生命的滋养, 亲爱的,你尽可以打开我的生命, 直到你厌倦 ,我会轻轻把你放回最初 。2021年12月08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我们祝福他们的婚姻幸福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8

不是姐弟恋更容易步入婚姻,是尊重自己内心的人更容易为自己争取到“幸福”。

更容易做到自己想要的事。

很多人会为了“外界眼光”而否定自己的选择。

为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感到羞耻;

为追求自己“想要”而感到抱歉。

但她没有,她很勇敢,也很有“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自我”,给人的感觉就是“TA很自私”是个“精致的利己者”。

但不是的,我们的自我分成两种:

一种是“橡皮泥自我”:我们没有自我意识,所有对自己的看法来自外界。

比如小时候,爸妈对我们的一切评价,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

比如一个女孩告诉我,她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父母离异,她从小就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总是把最好的给孙子,而不给她这个孙女;

她只能靠乖巧听话,来赢得大人的欢心。因为她从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会有人毫无保留地爱她。

一种是“不倒翁自我”:这样的自我是有弹性的,别人的否定,最多会动摇一时,但很快我们就可以又恢复内心的平衡。

也就是说,父母在你变差的时候,给你鼓励,让你可以接受不够好的自己;给你指引,让你对未来的挑战更有信心,那你就自然会有相对有弹性的自我。

所以在心理层面被“穷养”的人,会一直都活在“以他人为中心”的世界里。

因为他们在三观上就会认为:我不够好;我必须让别人满意,我才能足够安全,我才能接受我自己。

而余秀华的禀赋,让她在没条件“富养”自己心理层面的环境中,也能做到自己“富养”自我。

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这让她可以熬过漫长的黑夜,最后去做自己想做的,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而不是随波逐流。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想做却不能做的事?

除了法律的规范,道德的准则,我们是否自己给自己套上了太多“枷锁”?

比如,一个女人离过婚,32岁了,父母天天逼婚,她也犹豫要不要降低嫁给一个她看不上的男人。

此时我就让她做了两件事。

第一,“课题分离”,分清楚责任关系:
我就问她:第一次婚姻,是不是你父母给你施压才结的。她说,是的。

我说,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她说:不知道。

我说,起码我可以得出结论,别人可以随意给你建议,但他们不承担后果,但是离婚的代价都是你来承担。是吗?

她说:我明白了,我父母希望我马上再婚,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面子,为了解决他们自己的焦虑而要牺牲我的利益。

他们的面子,他们的焦虑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有我自己的人生课题,是这样吗?

我说:对。别人对你有任何评价的时候,你都要想一件事:你按他们的想法做了事情,万一出问题,谁承担责任?

如果他们不承担责任,那么他们就无权干预你的人生。

第二,学会“自我对话”:
我让她想一下,为什么她不能让父母失望。

她觉得父母失望了,就会疏远她。

如果疏远她,她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很孤独。

我说,你可以给这个害怕被疏远,害怕自己很糟糕的自己,起个名字,最好能把这个自我当成一个人看。

她说眼前出现了一个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意象,叫朵朵。

她很可怜,我说,你有没有可能和她对话,就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那样。

她说:我对朵朵说,我知道你很可怜,我知道你很孤独,我知道你需要拥抱。我爱你。

那个叫朵朵的内在小孩,听了以后就抱住了她。她发现进行了这样的“内在对话”,她更有力量了。

这就是“内在对话”的力量。

当我们可以接纳自己内心的脆弱,给自己一个拥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自我会变强,不那么依靠他人的评价了。

一个人能够冲破重重的藩篱达到自己想要的,别人看不看好又有什么重要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遵从内心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后果也能甘愿领受。

就真的很好哇!

第2个回答  2022-05-08

爱情没有年龄上的界限,一份情感靠不靠谱,不在年龄大小的差距上,而是要看两个人的情感牢不牢固。

生活中虽然女小与男的居多,但也有很多的姐弟恋,同样能有着圆满的收获。

爱的世界里 ,只要两个人彼此有着心心相惜的懂,年龄上大小几岁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姐弟恋,年龄只要相差的不是太多,应该还是靠谱的。

但若是相差太多了,性格上可能会有着些许的隔阂,这样的爱恋,有可能会让两个人有时会感觉到累。

在爱的情感上,两个人在一起是否能得到幸福,这就要看两个人的心有没有隔阂,三观是否在一个频率上。

其实,女生稍微大点是影响不了婚姻的融洽,相反,女人大一些对家庭会更稳固,因为成熟的女人不会有着太大的依赖性。

爱情是否牢靠,年龄起不到绝对性作用,只要不超出常理范围就,就不会能成为爱情的障碍,更不会影响婚姻。

男女生恋爱,无论谁大谁小,年龄最好不要超过十岁,超过这个年龄,年轻时也许能有着共同的爱好,到年纪大的时候,就会有着不同的心态。

尤其是姐弟恋,年龄最好还是不要相差的太多,如果只是差个三五岁,应该是靠谱的情感。

第3个回答  2022-05-08
不是姐弟恋更容易步入婚姻,是尊重自己内心的人更容易为自己争取到“幸福”。

更容易做到自己想要的事。

很多人会为了“外界眼光”而否定自己的选择。

为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感到羞耻;

为追求自己“想要”而感到抱歉。

但她没有,她很勇敢,也很有“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自我”,给人的感觉就是“TA很自私”是个“精致的利己者”。

但不是的,我们的自我分成两种:

一种是“橡皮泥自我”:我们没有自我意识,所有对自己的看法来自外界。

比如小时候,爸妈对我们的一切评价,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

比如一个女孩告诉我,她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父母离异,她从小就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总是把最好的给孙子,而不给她这个孙女;

她只能靠乖巧听话,来赢得大人的欢心。因为她从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会有人毫无保留地爱她。

一种是“不倒翁自我”:这样的自我是有弹性的,别人的否定,最多会动摇一时,但很快我们就可以又恢复内心的平衡。

也就是说,父母在你变差的时候,给你鼓励,让你可以接受不够好的自己;给你指引,让你对未来的挑战更有信心,那你就自然会有相对有弹性的自我。

所以在心理层面被“穷养”的人,会一直都活在“以他人为中心”的世界里。

因为他们在三观上就会认为:我不够好;我必须让别人满意,我才能足够安全,我才能接受我自己。

而余秀华的禀赋,让她在没条件“富养”自己心理层面的环境中,也能做到自己“富养”自我。

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这让她可以熬过漫长的黑夜,最后去做自己想做的,选择自己想选择的,而不是随波逐流。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想做却不能做的事?

除了法律的规范,道德的准则,我们是否自己给自己套上了太多“枷锁”?

比如,一个女人离过婚,32岁了,父母天天逼婚,她也犹豫要不要降低嫁给一个她看不上的男人。

此时我就让她做了两件事。

第一,“课题分离”,分清楚责任关系:
我就问她:第一次婚姻,是不是你父母给你施压才结的。她说,是的。

我说,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她说:不知道。

我说,起码我可以得出结论,别人可以随意给你建议,但他们不承担后果,但是离婚的代价都是你来承担。是吗?

她说:我明白了,我父母希望我马上再婚,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面子,为了解决他们自己的焦虑而要牺牲我的利益。

他们的面子,他们的焦虑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有我自己的人生课题,是这样吗?

我说:对。别人对你有任何评价的时候,你都要想一件事:你按他们的想法做了事情,万一出问题,谁承担责任?

如果他们不承担责任,那么他们就无权干预你的人生。

第二,学会“自我对话”:
我让她想一下,为什么她不能让父母失望。

她觉得父母失望了,就会疏远她。

如果疏远她,她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很孤独。

我说,你可以给这个害怕被疏远,害怕自己很糟糕的自己,起个名字,最好能把这个自我当成一个人看。

她说眼前出现了一个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意象,叫朵朵。

她很可怜,我说,你有没有可能和她对话,就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那样。

她说:我对朵朵说,我知道你很可怜,我知道你很孤独,我知道你需要拥抱。我爱你。

那个叫朵朵的内在小孩,听了以后就抱住了她。她发现进行了这样的“内在对话”,她更有力量了。

这就是“内在对话”的力量。

当我们可以接纳自己内心的脆弱,给自己一个拥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自我会变强,不那么依靠他人的评价了。

一个人能够冲破重重的藩篱达到自己想要的,别人看不看好又有什么重要的?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遵从内心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后果也能甘愿领受。

就真的很好哇!
第4个回答  2022-05-08

近日,全国多地发布2021婚姻登记大数据。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记结婚的“姐弟恋”超过两成,而杭州市去年也有万余对“姐弟恋”步入婚姻。这两地“姐弟恋”占比均超过男女同龄结婚人数的占比。业内人士介绍,在武汉的婚恋市场上,同样出现了“姐弟恋”需求上升的趋势。“姐弟恋”是怎样走到一起的?为何“姐弟恋”会越来越热?

多地“姐弟恋”比例超过同龄结婚比例

2月16日,安徽省民政厅发布了2021年安徽省婚姻登记大数据。2021年该省民政部门共办理结婚登记421472对,其中,女性较男性大1-3岁的有93141对,占比为22.1%,意味着超两成是“姐弟恋”,这一数字超过了男女同龄结婚的占比。当年该省男女同龄登记结婚的有64194对,占比为15.2%。

而杭州市1月中旬发布的2021年杭州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该市2021年有11427对“姐弟恋”修成正果,步入婚姻,占结婚总数的19.1%,而男女同龄的有10600对,占总人数的17.7%。

早在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曾在《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夫妇婚龄差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和婚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

在武汉,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婚恋专业委员会主任左力羽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湖北的单身女性择偶对年龄的偏好近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女性通常希望男方比自己年龄大5岁以内,有不少甚至能接受比自己大10岁以内,但很少有把年龄底限放宽到比自己小。但是近几年来,女性择偶对年龄的要求,主流变成了比自己大或小5岁以内。左力羽说,“姐弟恋”的需求和“姐弟恋”成功牵手的比例都有大幅上升。

与大6岁老公离婚后嫁给小6岁老公

“幸福不幸福,不是看年龄”

“我觉得成熟不成熟,不是看年龄;幸福不幸福,也不是看年龄。我只是选择了一个适合我的人。”3月4日,在武汉市汉阳区江城大道,39岁的覃岚拉着丈夫的手坐在自家沐浴着阳光的鲜奶店里,笑着对极目新闻记者说。覃岚的丈夫张国龙今年33岁,两人结婚3年多,至今感情甜蜜羡煞旁人。

覃岚回忆,多年前她在网上开店卖土特产,张国龙是她的客户。2017年,覃岚与前夫离婚,张国龙从她的朋友圈发现端倪,彼时他也刚刚从一段恋情中走出来,两人慢慢交谈起来,发现彼此很有共同话题,三观一致,就逐步确立了恋人关系。

张国龙知道覃岚比他大6岁,也知道她跟前夫育有一儿,但他毫不介意,甚至为了覃岚只身离开安徽老家,来到武汉。刚开始他的家庭有阻力,他也想办法说服了家人。“跟她在一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