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也是摇篮吗?

如题所述

在北京西山地区,周口店是一个蜚声国内外的名字。她以神秘、神奇昭示着她的面貌,诉说着一个个源自于人类之初的动人故事。关于这些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作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们要告诉你的,就像美丽的西山一样,周口店也是摇篮。

20世纪初叶,北京的西山培养孕育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时间过了4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周口店又成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可以说,中国地质大学培养的地质类学生都曾受过周口店的洗礼,都与周口店有着不解的情结。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区约50千米。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在周口店镇,实习区的范围东至房山、西至上方山、南至孤山口、北至羊耳峪。实习区的西北是北京西山。西山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海拔1307米的上寺岭为最高峰,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几座。实习区的东南即为华北平原。实习区范围内的地形大多为低山和丘陵,海拔多为150~300米。

在这一地区内有5条河流,由西向东为大石河,它是拒马河的一条支流,源于百花山,东流经北岭,过磁家坞后转向南流经房山东侧入华北平原,这是该地区唯一的一条常流河,是一条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周口河源于上寺岭南坡,经周口店流入华北平原,上寺岭西坡还是拴马庄河的源头;虻牛河则源于青风岭;另外一条为沙河,源于太平山北坡的丘陵区,流经房山后向南流入华北平原。这4条河流都为季节性小河。

我们知道,周口店不仅是著名的北京猿人的发祥地,而且也是中国地质教育的摇篮,那么这个地区的地质调查的历史自然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周口店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以1949年为分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前面我们谈到,由于近代中国受到闭关锁国的影响,科学技术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最初都是由外国人来进行的。周口店地区也不例外,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14年。美国有一位地质学者名叫庞培勒的人,此人地质考察的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他的学生称他为伟大的探索者,并把他比拟为马可?波罗。此人1923年去世。1924年他的学生维里士在悼念他的文章中提到:当“天朝”(指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就破关而入。指的就是庞培勒在1863~1864年期间曾深入到中国腹地进行考察的事情。1863年庞培勒来到中国,同年9月到了北京。当时的清政府想为准备建立的水师解决炮舰的燃料问题(当时炮舰烧的煤是英国的)打算在本地开发煤矿,所以经人介绍找到了正在中国逗留的庞培勒,请他帮助勘察煤矿。就这样庞培勒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西山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重点自然是煤产地。他采集了煤的样品,并带回美国做了分析。京西煤矿的开采在中国的历史是很早的。在我国的元、明时期开发的规模就已经比较大了。但是,在庞培勒之前没有人对此做过包括煤田地质在内的地质调查,所以他就成为京西地质调查的第一人了。庞培勒观察了岩石的性质,初步划分出地层并据此推断出地质构造的轮廓。

其实,早于庞培勒在1861年时德国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来到了中国,但未进行地质调查就离开了,所以晚来的庞培勒反而占了先机。后来李希霍芬从1868~1871年又先后7次在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京西地区也在考察的范围之内。他的考察十分详细,对煤矿尤为关注。在庞培勒考察的基础上,李希霍芬对西山的地层进行了研究,并纠正了庞培勒的错误,对北京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提出了他的看法。后来在1910~1912年间,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德国人梭尔格也赴西山进行地质调查,并绘制了1∶2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见照片13)。

前面我们曾谈到,1913年由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地质人才曾对西山地区进行了地质调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16年,毕业于地质研究所的叶良辅等人任职于地质调查所,尔后叶良辅等13人在1918年测制完成了1∶5万北京西山地质图,1920年发表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他们的调查工作为北京西山的地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20~1929年地质调查所在周口店进行了第四纪洞穴堆积物及化石的研究,参加的人员有安特生(瑞典科学家)、师丹斯基(瑞典科学家)、李捷、步林(瑞典科学家)、德日进(法国科学家)、杨钟健、裴文中等,发表了大量有关洞穴层中第四纪化石研究的文章。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一时间,周口店轰动了全世界。

应该说至20世纪30年代,地质调查在西山地区进行得已经比较深入了。1933年,刘清香、周宗俊测制了1∶2.5万房山县幅、横流水及坨里幅地质图,并对地层进行了划分。地层的划分由老至新为:震旦纪石英岩、奥陶纪石灰岩、石炭二叠纪杨家屯煤系、二叠纪红庙岭砂岩、侏罗纪门头沟系以及九龙山系,第四系和花岗岩,其地质构造与叶良辅等人所绘的是相同的。1935~1937年陈恺、熊永先、杨杰、谢家荣、何作霖等人经过对西山地区的考察后都发表文章详细地探讨了这一地区的地层和构造,周口店地区也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在20世纪40年代,地质调查工作在西山地区开展的不多,这主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尽管如此,裴文中、贾兰坡等人仍坚持周口店北京猿人及其他动物化石的研究和有关地层及岩石性质方面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北京西山地区组织了许多次综合性地质调查。

20世纪50年代,在对周口店地区进行的地质研究中,进一步发掘北京猿人及山顶洞人遗迹仍为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对这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地层,以及第四纪冰川等方面也做了较多的研究探讨。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周口店多足类化石》(贾兰坡、刘宪亭,1950)、《房山侵入体之岩石成因学的研究》(王述平,1950)、《北京西山的硬绿泥石带》(王嘉荫,1951)、《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王曰伦、贾兰坡,1952)、《北京市周口店—坨里一带的地质构造》(郑剑东,1957)等。

在这里应该提及的,周口店自1954年成为原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后,通过教学科研的结合,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在1954年由前苏联地质学家帕夫林诺夫指导周口店教学的过程中,对侵入体岩相带的划分及原生构造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教授高平先生在指导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过程中,对周口店、黄院一带的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基本上搞清了该地区的地层系统和构造轮廓;1961年由北京地质学院编著的《北京地质》一书中,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矿产情况作了介绍;1962年北京地质学院教授马杏垣先生在领导周口店教学实习过程中,对历年地质教学实习进行了总结,包括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水文地质等方面,编制出了1∶1万的实习区地质图及地貌第四纪地质图(见照片 14)。结束了十年浩劫的“文革”后,中国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和教育的复苏,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地质学院(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又以教学实习为基础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和教学实习工作进行了第二次较全面的总结,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1984年中国地质大学受北京地质矿产局的委托,对周口店的邻近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1980年通过了最终成果验收,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研究》专辑。这可认为是周口店地区地质研究的新成果,并把这一地区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工作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及成果有:《周口店第四纪冰川遗迹》(冯英俊,1964)、《北京西山区的窗棂构造简记》(马杏垣,1964)、《与房山侵入体有关的几个地质学岩石学问题的讨论》(邱家骧等,1964)、《房山侵入体花岗闪长岩岩石学研究》(王人镜,1964)及《北京西山的香肠构造》(马杏垣,1965)、《北京周口店牛口峪地区连环式旋卷构造》(李东旭,1926)、《北京上方山云水洞实测记述》(叶俊林、王根元等,1982)、《北京西山的褶叠层与“顺层”固态流变构造群落》(单文琅等,1984)、《从构造特征论北京西山的印支运动》(宋鸿林等,1984)等。

早在1975年北京地质研究所在1∶20万和1∶5万地质测量找矿基础上编制了1∶10万《北京市地形地质图》,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组织了地震地质会战,编辑出版了1∶10万《北京地区活动构造体系图》、《北京地区构造体系图》及《北京地区主要断裂调查报告资料汇编》。所有这些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79年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50周年,为此开展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并于1985年出版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有关周口店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古人类、动物化石、孢粉、岩溶洞穴、古土壤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周口店伴随着中国地质科学和中国地质教育的历史已被载入了史册。每当人们提起周口店这个名字时自然会回忆起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上那些令人难忘的人和故事,因为它已经属于世界,属于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