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孩子容易犯错的年纪该怎么去约束孩子?

如题所述

首先来说,重复犯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1. 坏习惯的养成

不断的重复就是习惯养成的前提,重复犯错也就意味着不好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都会成为习惯。比如孩子打人,一旦没有及时纠正,重复的犯错就会带来两种成长趋势:

心理上:孩子认为打人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心理上不接受改变,进而使得坏习惯越来越强烈。

行为上:暴力行为逐渐增多,甚至会发生行为失控。


也就是说,重复犯错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成为习惯,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伤害。

2. 心态问题已经发生

重复犯错同时也意味着: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不接受。这种心态上的对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对父母的处理方式、态度产生了不满,必然会引发对立情绪和反抗行为。

于是,纠正错误在孩子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不会主动改错。然而,当你强行帮孩子纠正错误的时候,非但没有实际意义,反倒会强化孩子反抗的心态。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或者说,怎样管教孩子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用上文提到的小陈做对比,我们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1. 建立平等基础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在这一步上犯错。当你以一个“教育者”或者“管教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其实就一定奠定了不平等的基础,已经使孩子产生了反抗心理。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重复犯错,就会变得态度强硬、方式粗暴,你把自己当成了管教者,还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心悦诚服,这难道不是痴心妄想?

平等的基础是对孩子进行行为约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了平等的基础,沟通交流就会更加顺畅,对孩子的引导会更加的顺利。


2. 抓住孩子心理习惯而非行为习惯

就像小陈的儿子那样,他总是在吃饭的时候敲桌子。作为母亲,小陈只发现了儿子在行为上的问题,并没有找到孩子行为习惯下的心理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他最近开始听音乐了,对节奏感产生了一些好奇心。他发现敲打桌子也会产生一定的节奏感,于是他总是习惯性的敲桌子。

如果小陈能了解到这一点,能在音乐上跟孩子产生共鸣,那么小陈跟孩子的沟通就会更加有效,纠错过程也会更加简单。

3. 引导式纠错而非强硬该做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习惯,强硬的改错,一方面会强化“不平等关系”,孩子的反抗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强硬改错的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对情感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引导?


拿小陈的儿子来说,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找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心理根源,从心理层面入手更容易达到目的。

比如,给儿子买一架电子琴,小陈的儿子还会习惯敲桌子?他当然会发现,电子琴的发声更动听、更有节奏感。通过敲桌子获取节奏感的需求也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4. 多了解孩子

其实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的了解不足。

当你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无法满足孩子。而当孩子因为不满而产生反抗情绪的时候,你的纠错过程也就变得没有了意义。


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爱好,在根源上找到孩子不良习惯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当然,帮助孩子解决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个大前提:作为父母的你,一定要知道这不是在帮孩子“改错”而是在帮助孩子成长。父母的心态和态度往往决定了教育过程的效率,如果你认为犯错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需要改正,那么你的心态和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整个纠错过程就会产生诸多的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我觉得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不管孩子在什么样的年纪,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以身作则了。所以,在孩子最容易犯错的年纪,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用亲身的行动去影响、约束孩子。

第2个回答  2020-10-04
我觉得与其说是约束,不是说引导更好吧。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可能通过约束去避免他犯所有的错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在犯错当中如何获得成长。
第3个回答  2020-10-04
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些规则,让孩子能根据规则去遵守,比如说为了防止孩子贪玩夜不归宿的行为,可以规定回家的时间,约束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