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简单说说左翼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

二者的联系,分别等等。代表人物作品等

  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但在“文学接受”的方式上,又有着显著差别:五四文学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响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终不以一种统一的理论为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

  左翼文学一开始就是以寻求和确立统一的文学指导思想为目标的,因而“批判”和“论争”成为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和特征,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左联是中国左翼文学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散。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主张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去评判现存的文学现象,强调对社会黑暗面的暴露和批判,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真实性。主要文学活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努力输入苏联及其他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还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翼文学在文学创作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以茅盾、蒋光慈为代表的小说,以蒋光慈、殷夫为代表的诗歌,以田汉、夏衍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涌现了《新梦》、《别了,哥哥》、《丽莎的哀怨》、《莎菲女士的日记》、《蚀》、《子夜》等为现代文学史上永为不朽的作品。
  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 。1917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表示“绝对赞同”,并把那些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以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文学革命提供了证据。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带上更为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表示进行文学革命“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鲁迅以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等主张,从思想内容方面对新文学作了具体深入的论证。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既批判封建旧文学的僵尸,又批评了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新毒”。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必须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 ,博爱的精神”。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接着,《晨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的副刊也相继改用白话文。据统计,仅1919年全国出现的白话刊物就有400余种。

  紧接着理论的倡导,是新的文学创作的实践。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词后,又于1918年1月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后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也创作了新诗。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制度,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稍后,郭沫若发表《凤凰涅盘》等后来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诗篇,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精神和狂飙突进的时代色彩。它们都是这场革命的最初业绩。不久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其他新文学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果,丰富并发展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开始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