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建筑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秦汉建筑特点:

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较商周而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二、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如秦始皇陵,阿房宫、丽宫等。

三、建筑风格回归规整

秦汉时将建筑主体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十分规整,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建筑技艺比较成熟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并且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同时建筑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的砖,也是在此时开始使用。

扩展资料

秦汉建筑的典型

一、长城

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

秦时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二、驰道与沟渠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

疏浚鸿沟(河南汴河)作为水路枢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三、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园营建工程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

但秦始皇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四、高颐阙

位于雅安市城市建设新区,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鸡关出口处,雅安汉阙博物馆所在地。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

每阙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有阙墓、阙身、阙顶三部分,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体。

五、明堂辟雍

中国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今中国中西部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

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7

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较商周而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二、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如秦始皇陵,阿房宫、丽宫等。
三、建筑风格回归规整
秦汉时将建筑主体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十分规整,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四、建筑技艺比较成熟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并且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同时建筑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的砖,也是在此时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