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什么意思

殿试什么意思

殿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两榜。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前三人赐进士及第,为一甲;余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为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和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宋太宗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宗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1
古时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天授元年(690年)“策贡士于洛成殿”。后于宋开宝六年(973年)成为定例,由皇帝亲自在宫殿中主持,有时皇帝会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清乾隆以前,并无举行殿试的固定宫殿,自乾隆始,将殿试场所定为紫禁城中的保和殿,殿试后,在太和殿举行揭晓仪式,因殿试发榜用黄纸,故称金榜,又分大小金榜,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1]。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把考进士分为五甲,元顺帝时又将进士分为三甲。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状元、探花、榜眼;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与三甲的第一名都叫传胪。康熙年间,谨防作弊,大臣之子弟均置为三甲,即最末甲。一甲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与探花则授官翰林院编修,二甲、三甲进士则分别授庶吉士、主事、知县等。至二十九日,状元率所有的进士上表谢恩。

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一般不会黜落考生。但殿试仍会发生“三甲易人”的剧情,阅卷大臣将取录名次进呈皇帝,皇帝以各种理由(如面貌丑陋、姓名不祥、字迹不佳)擅自变更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如明朝的王艮和张和即因面丑被改为榜眼,正德年间,舒芬也因为面貌丑陋差点失去状元资格。永乐二十二年殿试,原定状元为孙日恭。明成祖以“日恭”并在一起为暴,不吉;点另一贡士“邢宽”为状元,取意“刑宽”[2]。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1
在废除科举制以前,要考取状元必须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所谓“连中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者。科举考试,对考生资格的限制是很严格的。儿童开蒙读书,读熟四书五经,学习文制艺,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经考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只有中了举人,才算取得一种资格,方可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即使你未能在上一级会试中取得进士资格,你也进入了“人才库”,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当官了。乡试的目的是解送人才到京师参加会试,故又称之解试,在会试中考取第一名者称解元。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又称为会元。会试揭榜以后,取得贡士者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殿试考过之后,该成绩分为三甲,得中者称为进士。一甲录取3名,赐“进士及第”,其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即殿试成绩的第四名。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至于为什么第一名称为状元,是因入京师应礼部考试,须投“状书”,故第一名称之为状元。
第3个回答  2010-06-21
就是皇帝当考官大殿上考试 选状元 榜眼 探花
第4个回答  20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