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安特产:江安红桥猪儿粑

如题所述

江安红桥猪儿粑的基本介绍
红桥猪儿粑是四川省江安县红桥镇的一种汉族特色小吃,可谓享誉川渝,其晶莹剔透、温软如玉。相传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菩萨保佑,急智中用家中仅有的糯米作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神灵面前祈祷,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红桥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而红桥猪儿粑也从此成了江安人桌上的佳肴。

江安红桥猪儿粑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洁白晶莹的身子;
圆圆鼓鼓的肚子。
巧媳妇手中呵护;
粑大王棍下战死。
前两句描写了猪儿粑的形状,晶莹剔透,那馅儿把猪儿粑胀得鼓鼓的。后两句则道出了搓猪儿粑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搓成的猪儿粑被蒸熟后,最终被粑大王们用筷子夹入口中狼吞虎咽吃下去。
一个书生白又胖,
锦秀文章肚里装;
姑娘爱他亲一口,
小伙瞧见口水流。
那又白又胖的猪儿粑呀,里面包的馅儿品种繁多,有香有甜,真象一篇回味悠长的文章,难怪惹得姑娘们如此爱他,就连小伙子们瞧见了也喜欢得直流口水。

江安红桥猪儿粑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在当地民间有"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之说。道者,门道,味道也。说明猪儿粑饮食文化的精深,猪儿粑味道十分了得;仙者,快乐逍遥赛神仙,大概是吃猪儿粑时的感受吧。当地流传着许多红桥猪儿粑谜语诗,这些谜语诗充满乡土特色,读后令人遐想,从诗中品味出猪儿粑的仙、道来。这些谜语诗可供吃猪儿粑时自娱,增加欢乐气氛。现随手拈来两首以飨食者。

江安红桥猪儿粑的制作方法
与汤元不同的是,“猪儿粑”须在糯米面中加少量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用四成热水调熟后再加六成冷水全部揉匀成团,以做时不粘手不开裂,可塑性强能成型为佳;熟后有光泽和透明度。蒸时掌握火候按时“闪气”以免变形走样。蒸熟后稍凉片刻使其表面减少粘性方可上桌享用。吃时每人一筷一碟和一杯清茶,清茶作湿筷用,吃过“猪儿粑”后可将清茶喝下清心解腻。“猪儿粑”的包心和花样也很丰富,常用的包心有“喜沙”、“酥麻”、“肉馅”、“水晶”、“豆腐生”等,花样有“鸡冠”、“三尖角”、“眉毛舒”、“碗儿帽”、“柳腰”、“圆鼓”、“桃花”、“蝴蝶”、“软紫荆花”等。如待客,主人都要逐一介绍各花样名称及其包心内容,让客人们观赏和各取所好。由于熟后其形状如小猪,“猪儿粑”因此而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