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翻译: 元丰七年正月十四日夜晚,我从郡里回家,与几位客人在沙湖游玩。十五日晚上,月亮很明亮,但没有什么风,我和客人划船到承天寺,让僧人恳切地为我打开禅房的门。我们步行进入庙里,到处是一片寂静无声。屋子里点着一支蜡烛,它的光像月亮一样明亮。我们互相看着,开怀大笑,觉得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

《书上元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借游寺庙之事,抒发了自己历经仕途坎坷的浩叹。文章简短精练,描写生动,以事写情,情景交融,通篇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又抒发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文章一开始,作者便交代了时间——元丰七年正月十四日的晚上,地点——黄州沙湖,人物——他和几个朋友,以及出游的缘起——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月夜出游图,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出游的起因是“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欣然”写心情,“起行”写行动,二者紧密结合,相映生辉,简洁传神地表现出苏轼的兴奋和喜悦。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比较轻松、喜悦。作者被贬官到此,初时也曾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闲适自得,但时间长了就产生了“闲居未免也孤凄”的寂寞之感。这种心境,在“解衣欲睡”的时候,是很难摆脱掉的。然而,“月色入户”,这种美的诱惑,终于使他“欣然起行”。

文章接下来写作者与朋友的游寺之行。作者与朋友在月光下泛舟游湖,忽而“到寺”,忽而“步游”,忽而“开扉”,忽而“入室”,时而“拏舟”,时而“纵步”,时而“开户”,时而“徘徊”,作者把一连串的动词接连使用,使得叙述富有动态感,表现了作者游乐时的喜悦之情。

文章最后写游寺后的感想。游完承天寺,作者自然感慨万端,但他并不直接倾吐,而是借景抒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设问句,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闲人”二字上,蕴含深沉,表达贴切,耐人寻味。

整篇文章虽然短小,却写得曲折有致,富于变化。文章先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叙述出游的缘起,然后描写游寺的经过,最后以游后的感想收束全文。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无不自然贴切,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