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席地而坐,请问是什么时候开始坐板凳的?

如题所述

在中国古代,人们长时间以来习惯于席地而坐,这种坐姿通常伴随着跪坐。古代的“席”不仅是坐具,早期的床也与现今的床大不相同,它们低矮而简陋,基本上是在木头或石头的床腿上搭一块板或石板。到了两汉时期,出现了被称为“榻”的坐具,它比床小,比席高,形式上更类似于现代的矮板凳。汉代的新型小坐具“独坐板枰”被视为历代坐具的鼻祖。据汉代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使用了七宝床,这种仅供单人坐的床有四条腿,可视为“独坐板枰”的原型。尽管当时跪坐仍然流行,但垂足坐的姿势已经开始出现,尽管尚未普及。
两汉至北魏时期,这种小型的坐具非常流行,因其体积小且轻便而得以广泛普及。实际上,使用这种坐具的风俗在商周时期已有雏形。榻有独坐和连坐之分,独坐是为一人所设,而连坐则可能供两人或四人共同坐用。高脚板凳的使用则要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文化冲突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的传入和北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南下”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坐姿习惯,人们开始从低矮的坐具转向较高的坐具。最早传入中国的高型坐具是胡床,它由八根木棍组成,桌面用绳子联结,可折叠,类似于现今的“马扎”。这种“绳床”被认为是后来椅子的前身,最初供僧人使用,与佛教习俗有关,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唐代,绘画中出现了大量坐凳和椅子的形象,标志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席地而坐的习惯开始改变,使用高坐具变得流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