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9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他是一个理学家,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他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对于人的成长,分别有其意义和作用,然后又是有机联系的。
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须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对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
朱熹非常重视“小学”阶段教育,他曾专门编著《小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小学》把古人贤人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分为内外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许多格言故事,具体形象给学生举出榜样,使学生即读,即教,即知,即行,通过行动,学习榜样,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大学”阶段,是十五岁以后,他说:“及其十又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在此期间则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正因为大学阶段使人明理的重要性,朱熹精心为此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尤其是在浩繁的儒家著作中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对于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四书”经他的提倡,成为“大学”的基础读物,只有学完“四书”,才可以再读“五经”,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五经”,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