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到魏晋风度的转变,相距不过百年为何差异如此大?

如题所述

文学的创作风格总是会和一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建安风骨和魏晋风度的对比不仅是很多知名学者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很多历史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非曹操莫属,这位三国枭雄的诗词歌赋中不仅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着一统天下的野心,曲风或是慷慨悲凉或是雄浑壮阔,总的来说他的诗句都是给人以鼓舞,奋发人上进。但是在此之后堪堪百年,当时的文人以魏晋风度为粉饰,逐渐发展出一种“忧生之嗟”的文学风格,其中以阮籍等人最具代表性。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都是代表着一种审美思想,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建安风骨为慷慨悲壮之风,这一点在其代表人物曹操的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的诗词由古乐府逐渐发展起来,这一个阶段的文人生于战乱,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儒家思想的限制,会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再加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世人大多胸怀建功立业的志向,于是当时诗作总会有一股慷慨激昂的阳刚之气加持。

这一点从曹操的很多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观沧海》是一首毫无疑问的不朽名篇,这首诗不仅表现出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同时也将一种文学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最具特色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虽然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浅显易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想象的宽阔胸怀。沈德潜评论这几句道:“有吞吐宇宙气象”在《古诗归》中钟惺也有言:“《观沧海》直写其胸中眼见,一段笼盖吞吐气象。”以《观沧海》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大多都是意境宏大,并且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进行阐述。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到“九品中正制”,这是一个类似于察举制的选官模式,但是到了后期,权力全部被掌握在了氏族手上,造成了当时氏族实力的空前强盛,这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也是为何这个制度在实行不久就遭到了废除,而人们对其批判的内容中总离不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文人对于功名已经不再表现得非常渴望,反而逐渐发展到了根本不敢议论或者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无法获取功名那就干脆不屑于去议论吧。当时的文人经常会干出一些荒唐事,饮酒、嗑药在当时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不再似之前那样有着慷慨激昂之风,而是充满了“忧生之嗟”的感慨,阮籍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大多数作品中想表现出的内容无非是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建安风骨到魏晋风度的转变

众所周知曹操身处三国乱世群雄割据的时期,在那个阶段只要有点实力的人就会想着占山为王称一方霸主,当时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有着清明头脑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野心极大的政治家,在他所处的大环境中到处充满了战乱和杀机,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女私情,对他来说建功立业是他唯一的目标,所以说既然目标很明确那下笔的基调也很直接,当时作品文风大多都是直抒胸臆,通俗一点就是想到啥就写啥。

而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和察举制有很多类似之处,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权力回收中央,中央在各地设置中正大臣负责一个地方的官员选拔,当时中正官对世人的品评包括三个方面。

家世:指首选之人的家庭出身和祖上的背景,这在当时也是评选官员年代首要前提,但是这些首选之人的家庭背景是这些中正官必须要掌握的资料。行状:这一点相对于背景来说就更注重于个人表现了,而当时对于人才的选拔也很简单,德才兼备即可。定品:这也是选官的最后一步,中正官将结合上两条的内容综合评价受评人员确定官位的等级。

其实从这个制度的三点就能看出,这个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氏族的可操作性实在太大了,于是到了后期各个地区中正大员都被当时氏族所垄断,为了维护氏族利益,各方官员要职都是被氏族子弟牢牢占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平凡百姓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于是既然对建功立业已经失去了希望,那就干脆对其表示不屑。于是当时的文人竞相表示自己脱俗之分,但是心中又实在苦闷,“愤怒出诗人,灾难出作家”是对当时文人形象的深刻概括,但是想表示自己心里的不甘心又不敢,只能拐着弯隐晦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当时的文人笔下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和无奈。当时文人的写作风格大多在魏晋风度的掩护下曲折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当时司马懿控制了京都之后,随后便进行了大型的清洗运动,因为政治斗争造成当时各个阶级超过几千人因此丧生,当时不仅仅是朝堂上的官员连同名门氏族一道都噤若寒蝉,为空清洗的屠刀就落到了自己头上,于是很多文人都想着能够寻觅一处清净之地若自隐居,逃离这一场浩劫。而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的典范人物,他们以自己荒唐的表现与当时的统治阶级作斗争。于是他们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成为了盛行一时的社会文人浪潮。

当时的文人政治身份和身家背景都有所不同,他们之间有很多人都是名门之后,本来出生之时就预示着自己未来的政治地位,但是难以想象的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渴望效仿竹林七贤的作为,将自己放逐到荒野,日夜行尽荒唐之事,从这几点也能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政治压迫有多么沉重,很多出身名门原本可以坐享巨大权力的氏族子弟,愿意放弃自己本该光明的一生未来,也不愿踏足这黑暗的官场。当时的魏晋风度是一种时代的体现,所幸这些人的荒唐作为并没有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反而是当时污浊的社会环境之中唯一的净土。

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名士风度,象征着一个时代,这其中充满了很多无奈。其实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来看,就很像魏晋之风盛行的时期,只不过这一次的来源并不是权力的压迫而是自身认知的改变。当代人对于旧时代的思想大多数时候都会想着理所当然的摒弃,但是新思想又不能说出个所以然,这些新兴文化还尚且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当然对于社会形势的认知并不是我们所要担心的事情,作为一个立体的人我们需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现在的社会形势很现实,金钱权利成为了很多人生而为人的唯一追求。现在的世人同样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沉重压迫,只不过这些压迫来自于自己的欲望,现在很多倡导“无为”或是“淡薄”的人其实完全能被理解为是魏晋风度的继承者,但是这些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

魏晋风度毕竟还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体现,这一点在传世的书法上面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继承,魏晋风度对于书法的影响体现在他更注重于书法作品的风韵,“韵”若体现在书法上面更多的是严重飘雅,这种美有别于制式的框架结构,这种美体现在无形上面,更多时候式是为讲究神似即可。于是魏晋之风影响下的书法,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大的变革,营造了一种“任情恣性”审美,这几乎是一种变革了,将原先的书写转变为书法,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结语

世人常常喜欢将建安风骨和魏晋风流进行比较,争论出这两者到底孰优孰劣,但其实这并没有争论的意义,这两者尽管在内容和精神表达上面有着天差地别,但是无非是社会形势改变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建安风骨盛行之际正当社会动荡,当时的天下分权而立,统治者根本就没有心里去管理文人,这也就导致了当时文风的直来直去。然后魏晋完成一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治制度的确立,魏晋风度盛行的一大助攻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在这样的模式下魏晋风度的思想潮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后来在司马懿的压迫下,魏晋风度的在当时环境的影响下被推到了顶峰,这也就是为何建安风骨和魏晋风度明明相差不过百年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差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