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一、创新型农业的准备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处,农业的生产水平特别低下,生产效率也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处于自我封锁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带领广大农民朋友变更了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著名的土改运动,紧接着,国家又在农业生产要素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个基础上还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研制新式农具,大幅度推广优良品种,在这些措施的积极推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劳动效率提高,创造了丰富的劳动成果,为之后的创新农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6年到1967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出台,为中国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引,其中有关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制度沿用至今,特别是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储备粮方面的制度在如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些制度为农村生活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新中国成立初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0世纪的60、70年代间,受国际上几个工业大国的影响,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将大部分的财力和物力投放在改进工业技术上,对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虽然此时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成熟,但总体来说,农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为农民展开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科技的力量,成立了许多农业科研机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为了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变革,虽然它的出发点是为了服务工业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的70年代未期,农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促使农村形成了高度有序,刚性集权的强有力的治理结构体系,而广大农村在“政社合一”的组织模式下,实现了党和国家主导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严密的政权控制体系,这一体系能维持农村社会的平稳安定,聚拢和收集农村的物资资源,保证了物质上的稳定供给,为创新型农业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新型农业体系的完成期(1978~1991年)

  1978年我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和决议,其中包括: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将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其中改革的含义就是对内改革,而对内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我党实施了家庭承包制,在这一制度取得成效后,又致力于推广和普及这一政策,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创建新型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这个阶段我国创建新型农业取得的成功,标志我国建设农业创新体系到了起步阶段。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了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党中央举办了全国科学大会,在会议中指出农业科技水平是发展新型农业的第一要素,为了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应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首要任务,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升,标志着我国农业创新体系正式进入探索阶段。

  1978年3月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的召开成为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的标志,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会议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理论“科技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同年我国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会议中指出专业的科研机构对提高科研水平的积极作用。1979年6月,农牧渔业部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指出当前农业科研的任务是找出工作中的重点,明白工作中的侧重方面,突出各项科学项目的差异性,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创新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农业。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了物质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9
分为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温饱问题;第2个阶段是人们已经达到相对富裕,所以会推动农业发展;第3个阶段是满足高质量的生活。
第2个回答  2021-12-09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三个阶段都给我国的农业打下了非常好的基底。
第3个回答  2021-12-09
农业准备期,新中国刚成立,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农业体系完成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