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子女应怎样对待父母

如题所述

1 我们应该如何和父母相处?多联系。父母最怕孤单,最想孩子,加上现在科技发达,如果实在忙的没有时间经常回家,至少得保证每周一次的通话或者网络视频,问问父母的近况,身体好不好,天气是好是坏,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之类的,见不到面也让父母听听我们的声音、知道我们的近况,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父母都很关心。

2 不管离家多远,常联系总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妙招。教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机,时不时的一个电话,总会让父母喜出望外。

3 把握好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在家时父母的唠叨也许会让你不耐烦,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但还是有点受不了,时间一久,就有可能产生矛盾。所以在此建议,偶尔出去旅游或者出去玩一下,在外的游子久了,也会想家,给自己和父母之间留下一点空间,距离可以产生美。

4 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不要埋怨,请学会体谅,毕竟父母老了,累了,为了照顾我们他们不容易,我们现在是他们的依靠,请不要再让他们生气,不要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请记住他们是爱我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0
也许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你自己懂得处理,你有自己的分寸,但是父母仍会不断叮嘱,对待这些你可能觉得没有必要,甚至有时候觉得很烦。

但是也许这些就是父母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你要知道,在父母心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唠叨”其实是一种爱,你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
让父母放心

除了理解父母的心情,接受父母的这种表达,更好的方式是通过你的方式让父母感觉到放心,那么他们会开始用一种更适合的态度去对待你。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竟成唠叨或是找话跟你说,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到孤单了。

作为子女,你要多关注父母的内心,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感。
给父母更多的时间

再忙都好,都不要忽略你的父母。

父母带着你成长,你长大以后,有自己的能力,不再需要你的父母为你去做什么了,但是,这个时候,你的父母开始需要你。

多陪你的父母聊聊天,聊什么都行,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候,那也好过没有。

陪你的父母出去走走,陪他们安静地看电视,陪他们逛逛街,很多很简单的小动作,很多简单的细节,就能够拉近父母与你的距离,会让他们感觉到安心和贴心。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就是以父母喜欢的方式孝顺父母。
我们就以我们喜欢的方去沟通,去做事。

无论从思想层面来说,我们会对父母少说关于我们自己真实地想法,少说父母不希望听到的话,更不会要求父母去理解我们的想法。

从行动层面来说,我们回到父母身边总会做回父母希望的样子,或是作为一个子女该有的样子,更不会作出父母不理解的行为。

作为90 后的我们,个性张扬,特立独行。真的是让很多父母无法理解。
但是作为90后的我们,我觉得别人不理解你对待父母的方式,也不需要去解释什么,你只要觉得对的起自己的心。

因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去解释的一清二楚,也不是你人生所有发生过得事都可以去解释的。

有些事情解释的越多烦恼也会越多,所以我觉得对待父母,传达你想传达的点,做好你觉得你该有的行动就行。

百善孝为先,做好自己,问心无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1
第一,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为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与辛劳,当父母进入晚年,作为子女,应该尽力供养,生活上细心照料。通过观察研究,人们发现有些禽兽也知恩行孝,所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懂得孝道,能够实践孝道,所以人为万物之灵。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个人!因此,作为父母,应该经常带上孩子,买点东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们的多,也要这样做,因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们的,我们给他们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经济条件更好,他们也会以其他方式支持儿女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样。

第二,关怀体贴,精神慰籍。赡养扶助老人,除了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外,还要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老人,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有所寄托,幸福地欢度晚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老人对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会比物质上的要求更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关怀体贴,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个学生游来问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这里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对父母如果没有恭敬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问题,这不是孝的含义。要做好从精神上关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悦舒畅,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多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老人思想苦闷时,多给以安慰温存,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愁;天气变化,多注意嘘寒问暖;生日节日,向他们庆贺祝福。如果我们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一定能这样对待我们。

2.从现在抓起,从小事抓起,做到爱严相济,用父母对子女的爱去激发孩子对长辈的爱心与孝道
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爱,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又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只有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懂得去爱别人。因此,我们在在爱父母的同时也要爱我们的孩子,但只有“爱得其所”,才能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否则就会变成溺爱,最终害了孩子。

要怎样才算对子女“爱得其所”呢?有两个字不容忽视:一是“远”。二是“严”。
远,就是要对孩子的长远前途,明天的幸福负责。有些父母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穿得光鲜,吃得甜美,玩得愉快,过得舒适。这是一种以天然性为主体的“常情”,而不是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开创事业的“深情”,未曾着眼于为了孩子的未来而进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爱是肤浅的、贫血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缺乏足够的营养,点燃不起他们对生活对未来无比热爱与向往的火焰。只要把对子女的深情体现在对孩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培养与训练之中,对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有早期设计的蓝图,并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细刻地塑造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在成人与成才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算是理智的爱,长远的爱,有道德的爱。

严,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标准的要求。“严”和“爱”是辨证的统一,对子女要恰当地掌握好严和爱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语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则以姑息”,姑息就是不严。从现状看,姑息已成为对子女教育的一大祸害。其突出的表现:一是纵容,使孩子从小失去自理自制的能力,言谈举止缺乏正确的准绳,导致行为放荡,严重的还会陷入越轨违法的源潭。二是迁就,不管是非好坏,孩子有求必应,甚至对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习气,也视若无睹,听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灵,性格畸形发展。家长也因此而渐渐丧失对子女管束、约制、启发、诱导的权威与作用。三是袒护,为子女的不良行为诸多辩解,歪曲真相,转嫁责任;对反映情况的教师、亲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无恐,做坏事的胆子越来越大,导致误入歧途,贻误青春。

3.持之以恒,把孝道教育贯彻始终,形成良好家风,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际一致。

家风,是家庭成员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气与氛围。它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看两个在全球著名的实例:
美国有个嘉纳塞·爱德华家族,这个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学多才,注重修养的神学家。他的子孙都以这位德高望重、多才识广的先人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传的优良家风。迄今8代,他的子孙中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任过大使,20多人先后当选国会议员,12人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人任过大学教授,60多人当过医生,13人当过报刊杂志的主编或负责人。

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美国人马科斯·朱克是一个赌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后嗣。然而他的子孙中却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儿或乞丐,7人因杀人被判死刑,63人作奸犯科被囚于监狱,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残废或夭折。

是先天的遗传基因在其作用吗?不,是看似无形却有形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这巨大的感染与影响。

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必须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间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长孝心。父亲对孩子说说母亲怀孕及对孩子的爱护,母亲多说父亲对孩子的付出。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数落父亲,因为这么一讲,孩子对父亲就很难再生起恭敬心。一个先生,一个父亲,连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堕落。

家校一致(亲师合作,父母跟老师要能密切配合)

代际一致(家长要与祖辈多沟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种传媒的宣教作用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形成观念,养成习惯,从小培养孝心。

我们重视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的宣教作用,客观公正的对传媒信息做出是非评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从小缺乏温暖和爱心;有的打牌赌博,影响子女学习;有的不尊重和关心老人,带给子女负面影响;有的自私刻薄,专横粗俗,使子女心灵受到伤害污染,等等。通过与孩子的讨论评价,不仅反思了自我,从中接受了教育,而且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还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孝子,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