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校体育与国民体育的关系

如题所述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搞好学校体育, 才会促进其他体育的良性循环。新课改要求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性学习,而且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的锻炼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新课改,新教学,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锻炼。
一、加强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教师、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只有思想动员起来,在教学训练中,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措施,才能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加强思想教育包括加强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加强防伤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等。
二、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体育教师应讲明准备活动的目的,引导学生做好身体准备活动,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活动,为训练做 好准备。身体准备活动应根据个人的机能状况、气象条件、教学训练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也要有专项准备活动,内容注意全面性、针对性、渐 进性和多样性。心理准备活动主要是充分认识自身的体能状况、年龄健康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心理状态等,主动调整心态,把握“兴奋程度”,既不好胜逞能,也不 胆小害怕,量力而行,有节有度。
三、严格检查器械
场地器械的布置应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能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教师在课前应认真检查器械,及时维修有“隐患”的器械,学生在训练前应学会熟悉场地器械,选择适宜自身锻炼难易程度的运动器械,坚决杜绝在存有“问题”的器械上做练习。
四、熟练掌握动作技术
掌握合理的技术,能遵守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力学原理,做到预防 运动损伤的发生。学生要加强基本技术练习,正确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在学习新动作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育教师除了加强学生基本技术训练 外,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促进熟练掌握动作技术。
五、制定适宜的目标
学生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体能状况、技术水平、外界环境等因素,体现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 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遵守个别对待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练习时学会调整目标,既不要“饿 着”也不要“撑着”,“跳一跳够得着”,让练习起到真正的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六、敢于创新动作
学练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创新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体育教师 不应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非常表现”,强求学生做一成不变的动作,应正确评价和鼓励学生做的“新动作”。学生在熟练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如果练习时遇到实 际困难,应沉着冷静,可以合理地运用身体各器官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充分利用外界环境,尝试创新动作,有一定安全系数地战胜困难。
七、懂得自我养护
常用的自我养护法有安全防范法、保护帮助法、量力适度法、卫生监督法等几种。学校要加强医务监督 与运动场地的监督管理做好医务监督工作。体育教师应配合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以了解他们的机能变化及损伤状况。学生严禁在带伤、带病的情况下参加比赛和训 练。身体有不良反应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体育教师在训练学生锻炼前应适当安排他们复习自我保护的方法,例如异常着地护住头、屈臂、 团身、滚翻佳。学生在练习中要学会自我保护,与同学间的相互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外界环境的保护。
八、学会放松
学生不仅要学会运动后的放松,而且要学会运动中的放松。放松除了身体放松,还要进行心理放松。运 动中如果肌肉太紧张或者心理太紧张,都可导致动作协调性下降、反应速度减慢,不能很好地完成训练目标,甚至发生运动损伤。心理放松主要是自我暗示和意念放 松。身体放松应根据训练的性质、负荷大小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轻松自如的走步、徒手的放松练习、呼吸练习、轻缓的舞蹈、有趣缓和的游戏等。运动中的放松应适 时适量,及时消除疲劳,放松肌肉、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和身体状态,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保证肌肉的良好功能状态。
九、善于总结
知识在于积累,学生善于总结,动作技术水平才会不断完善。“会用脑子的运动员,一定是个有希望的 运动员”。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不仅起不到锻炼效果,也很易发生运动损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认真看、仔细听、刻苦练、还要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怎 样会更合理。只有不断地学会总结失败与成功,积极进取,掌握能够体现自身特长的动作技术,才会起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以及培养果断勇敢、积极进取、敢于 竞争的意志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    国家教育部主办     2003年第1期
2、《学校体育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年5月
3、《实践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11月
4、《现代教育技术》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5、《学校体育论丛》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2
不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