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请分析《西江月》的写作手法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0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贾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所以作者对贾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的渲染,又写了两首批贾宝玉的词。
[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可是曹雪芹心目中的正人君子,怎么又让这两首词说他的坏话呢?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第一首词:“皮囊”是指外表,长相,佛家称人的躯壳为“皮囊”。“草莽”是指杂草等无用的东西,即指没有儒家仕途的经济学问。“世务”是指社会上的一套人情世故。“文章”是指应试的八股文。“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行为不端正而偏激,乖张是古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违背社会伦理,不会中庸之道。
由此可见,这首词从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贾宝玉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但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贾宝玉与那些封建社会的国贼禄蠹相比,却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这首词集中地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其典型意义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正如鲁迅《集外集》所言:“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在《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又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巳”。不是吗?在《红楼梦》中宝玉就亲自看见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又一个的妙龄女子。如秦可卿[上吊]、瑞珠[触柱]、鲍二老婆[泄欲]、金钏[投井]、黛玉[泪尽]、鸳鸯[悬梁]、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等等。

这些女子的死亡触动了宝玉的神经。于是宝玉不加矫饰地表现着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他却处处受束缚限制,从而产生苦闷。于是就采取种种方式渲泄,玩世不恭。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他的相貌是好“皮囊”,但他的腹内并非“草莽”。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又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所作的对联,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人都相形见绌。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文章。而对自由恋爱的《西厢记》却爱不释卷。从而他“那管世人诽谤”。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的个性。

第二首词也从字面上分析:“贫穷”曹雪芹为贾宝玉设计了一个贫穷潦倒的结局,贾府被抄后,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毯。”的困境。但高鹗的续书却以“家道复出”收场,没有表达作者的原意。“不肖”不贤之意。封建卫道者认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是不贤的。“寄言”即赠言。“纨绔与膏粱”是指穿着凌罗绸缎吃着美食的富家子弟。这首词与上首相同,同样是正话反说。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要求,那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庭,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凤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所以说是“于国于家无望”了。用封建伦理的观点,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奉劝这些富家子弟“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是取贵族的视角写他的无能,不贤,不会为封建社会齐家治国,导致封建统治阶级后继无人。在词中作者指出了贾宝玉这一艺术形像对封建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破坏性。揭示出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曹雪芹不愧为是文学大师,在《西江月》这两首词中正话反说,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这个叛逆性格的典型人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