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孙膑之名来源于膑刑,而不是他的本名?

在《史记》中直接将孙膑称为“孙膑”:“孙武既死,後百馀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後世子孙也。”完全没有提示说他之前的名字不是这个,更没一点提示说“孙膑”此名是在他受刑之后别人故意这叫称呼他的。那这个说法的出处到底是什么?
如果“孙膑”真不是他的本名,而他又那么有才、有骨气,完全应该秉承古人“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传统,在得救后继续使用光明正大的使用自己的本名,因为在古代这不仅是个人表明身份的事情,更涉及到光宗耀祖的大问题。司马迁受耻辱的宫刑尚且不改名,何况他受的还是冤狱!若他自己不认自己“孙膑”是他的名字,坚持用自己的真名和人交往,别人又有何必要给他强安一个名字呢?
所以,此说法如无确切出处,我只能怀疑:“孙膑”就是他的本名!

因为“孙膑”二字就是因膑刑传世的。
传说有族谱说孙膑叫孙伯灵,预测“伯”应该是排行老大,或者应该叫“孙灵”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其先祖具传说是卫国公族。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庞涓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膑刑) 并在他脸上刺字身体残疾(黥刑),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后人包括他自己可能都以孙膑为交际中的称谓了。
实际孙膑本人的详细介绍在 史籍中是相当少的。很多记载都是在孙氏的家谱和碑记中发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8
个人比较同意楼主的看法,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改名的人多数是了逃命或者当刺客猜隐姓埋名的,这么看孙膑他的确没有改名的理由。我的看法是,庞涓抓到他后,向他用刑,那么多种刑法他偏偏选膑刑,估计就是以为看到孙膑的名字里有个膑字才故意这么折辱他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01
因为孙膑的真实名字已经不知道了,他受过膑刑,后人就叫他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第3个回答  2015-03-04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话。与之并列的有“屈原放逐;左丘失明;不韦迁蜀“,这句话可以给人这样的信息:孙膑之名,系来自其体貌特征,即是一个绰号。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在“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下注云:“……膑,刖刑,去膝盖骨。人因呼为孙膑。”追问

您的回答很有水平,但我还是不敢苟同,原因如下:
一、司马迁的那段话其意重在讲人的大成就在于有过大苦痛,但屈原不是因被放逐而名“原”,左丘不是因失明而名“丘”,你说“孙膑之名,系来自其体貌特征”我实在是看不出来。不知您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二、清人的《古文观止》终究只是个散文总集,不是严格的史学作品,作者也不是专究历史事实的历史学家,其言语很难当真。不知你有无更可靠的依据?

追答

屈原、左丘姓名已知,和放逐、失明本来就没关系,包括后面的吕不韦。司马迁这里用了“孙子”这个模糊概念和他们并列,并没有说他的名字。在《史记》里以直接用孙膑为代名而已。
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不觉得有人会专门去考证。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因为收在《古文观止》中,吴楚材才会做了这么个注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