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平凡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1. 十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译: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

陆绩年龄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让陆绩吃。

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怀里的橘子却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3)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

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

译: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

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因此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6)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薛谭秦青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

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7)蛇衔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著创口上,竟日创蛇走。田父取其余叶以治创,皆验。

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

非妄言也。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一会儿,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树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古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来一样。不是胡乱说的。

8)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

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译: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

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钟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9)杨务廉有巧思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

译: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

2. 10个比较短的经典文言文有什么

1、《执竿入城》 三国魏 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汉 刘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叶公好龙》 汉 刘向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 战国 韩非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自相矛盾 》 战国 韩非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 战国 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 汉 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狐假虎威》 <;战国策>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0、《士别三日》 <;三国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不耻下问》 <;孔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高山流水》 <;列子>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3、《凿壁借光》 汉 葛洪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4、《曾子杀彘》 <;曾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5、《黄粱一梦》 <;枕中记>

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于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于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稽首拜谢而去。”经此黄粱一梦,卢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3. 求一篇古文的墓志铭,为外公写的,他是农民,一身很平凡,碑文

这篇不是我写的,但我觉得写的不错,推荐一下。

尘缘尽,骑鹤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烦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戏彩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原来是国之栋梁,试改如下:

尘缘了,骁骑自西游。凭碣泣思随蝶起,忠勤慈爱一时休。孰与解国忧。

花欲止,奈何水还流。巡营更无鸡啼早,泣杖尤见书满楼,默默使人愁。

(人间的尘缘了却,将军飘然而去。(儿孙)手抚石碑,沛然泪下,思绪如花间蝶般飞起: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勤勉、对儿孙的慈爱,刹那间都随风而去;

栋梁已去,谁解国忧!

树欲静而风不息,花欲止而水还流。亲已逝,满腔的孝、诚、敬、爱,徒化作锥心刺骨的无奈,永埋心底。五更鸡啼,不见了老将军巡营的身影,(伯俞泣杖是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独望着老人留下的满楼书籍,那能不叫人黯然神伤!!!)

4. 简短的古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 吕蒙曰:“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成为研究经书,传授经学的学官呀!只不过是要你粗略地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一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对我)十分有效益。”吕蒙这才开始从事学习。(后来)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谈论商议(时),(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现指学识尚浅的人)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才华的人)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告别。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才,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也难了吧!"

5. 谁有10篇比较短的文言文啊

这有个文言文网站,你自己看看吧!

/puton/index

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