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01
家长要告知孩子自己的事情力所能及的就应该自己做。别人欺负你就应该勇敢回击
第2个回答 2022-06-01
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一、良好行为的养成,能使幼儿躲避伤害。
例如,孩子有了饮食前吹一吹、摸一摸的行为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防止误吃东西;孩子养成靠边走、跑、右行的习惯,碰撞同伴或受车辆撞碰的机会旧会大大减少;轻开门窗、轻拿、轻放桌椅的行为,能使幼儿避开门窗桌椅边棱,可免遭磕碰的皮肉之苦。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反复强调。
我们可以将日常行为规范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便于孩子理解、记忆。还可以开展了《我会穿衣服》《马路上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二、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
拥有健康体魄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反应会比较敏捷,灵活性强,能及时采取自救方法;对于那些体弱的孩子本身平时就不太爱活动,当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可见增强孩子的体能是提高孩子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常带孩子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如:带孩子去野营、跑步、打球和跳绳。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达到灵活、机敏、协调的动作,从而有效地避免意外伤害。
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三、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情景,来培养孩子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这些应变能力一般表现为:周围环境的变、突如其来的事件等,教孩子要在这些环境中能够提高警惕,灵活机智地应变。如: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了应马上请求他人的帮助;遇陌生人答话,大声叫爸爸妈妈;在超市、公园等地方和父母走散了,可找那里的叔叔、阿姨或警察帮忙等。总之,父母应为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从而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
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四、从多种形式中去促进自我保护意识的发展。
父母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从而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向他们讲述一些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园等集体活动中安排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小游戏,强化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01
从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学会拒绝别人
第4个回答 2022-06-01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2022年1月1日至1月20日,山东教育电视台《同一堂课》节目将陆续播出20期家庭教育促进法系列节目,邀请教育专家全方位解读政策,让家长明确什么是家庭责任,带家长辨别家庭教育的误区,回归家庭责任,让家长与孩子携手前行,一起成长,共创美好末来。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淄博市临淄区教育中心王玉梅与我们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相关话题。
为什么要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生命、身体的珍爱和珍惜程度远远不够。国内北医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一分钟有2名孩子自杀。
导致孩子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社会及不良影视作品的误导,而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自杀的头号杀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目前状况令人担忧,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生命丧失也越来越多。抑郁比例高,呈低龄化趋势。
中国有24.6%的青少年抑郁,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抑郁所困扰,情绪低、话少、脸色暗沉、饭量减少、睡眠不好。大部分孩子在轻度、中度抑郁阶段,一旦到了重度抑郁程度,自杀倾向变得很高。
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都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上过多的压力,导致很多青少年放弃生活的希望,甚至放弃生命,有很多的自残想象,这要引起家长高度关注。
未成年人对“生与死”的含糊认知,也导致青少年不懂得珍爱生命。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回避“死亡”,总是用“睡着了”、“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等来代替死亡,导致部分未成年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相信一些玄学之类的说法,还有各种“穿越影视”“自杀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诱导作用。
未成年人对自我保护知识方法掌握少,学校、家庭、社会都缺乏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
如遇到火情,不知该如何施救;看到有人落水,盲目施救;遇到电信诈骗,没有防范意识,轻易相信,上当受骗;遇到坏人,限制人身自由,缺乏自救意识和措施等。家长如何做?
家长首先要高度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给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
尤其是青春期,不跟孩子硬碰硬,谨防孩子离家出走、学校和家长一直以来都在给孩子传授各种学习知识,但最需要教给孩子的其实应该是如何学会自我保护。自我保护能力是每个人在社会中保护个人安危的的最基本能力,只有教会孩子在没有大人看护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自身安全,才能让孩子健康顺利的长大。
为了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童年,保证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快乐成长,家长应该坚持从孩子还尚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培的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一、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孩子年龄还小,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哪些是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没有界限,甚至因为无知没有常识,去挑战一些极度危险的事情,甚至很有可能危及到生命。
家长作为有足够丰富的生活和人生经验的人,应该时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增长孩子的见识,比如在日常看电视的时候,给孩子看一些因为不懂得自我保护而导致受伤害的案例或是社会新闻等,让孩子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社会是存在很多风险的,进而向孩子普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让孩子学会拒绝,建立界限意识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认识自己的身体,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科普生理知识,教孩子学会尊重保护自己的身体。孩子需要知道身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别人是不可以在没经过自己的同意下随意触碰的,任何让自己感受到不舒适的肢体接触,都是可以拒绝的,哪怕对方是你特别熟悉的朋友、邻居、亲戚等。让孩子懂得对人讲礼貌和保持自己的界限并不冲突。
家长在教育孩子尊重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其他人的界限,不要侵犯到其他人的权力和底线。
三、教育问题上家长要多和老师交流互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大部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都是由家长完成的,但是当孩子还处在幼儿阶段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同时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达到家校的双重培养,还能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家长要和老师及时沟通孩子在从学校的各种情况,把握孩子的实时动态,在家要让孩子熟记大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家长的办公地点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要寻找一个显眼的目标物及时告知家长,日常也要告诉孩子自救的具体方法,万一碰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逃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长大,这就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还有精力去对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未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6-01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的孩子如同娇嫩的花朵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细心呵护,给孩子过多的包办最终会伤害了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的孩子简单的安全常识和防护,学会自我保护,才能让孩子健康、安全、快乐的成长。
在家庭中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不仅是保健孩子身心,使其享有快乐人生的需要,也是所有家庭幸福美满的需要。因此,家长们要强化安全教育的责任意识,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把握好“生活的每一瞬间”,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树立安全意识,是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前提。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看图画、看电视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各种物体的用处时应同时告诉她们这些物体可能带来的危险;通过做一些小实验让她们认识水、电火等危险物体,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采用恐吓的语言和手段,以免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形成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性格。此外,还可以经常提一些安全问题,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如“爸爸妈妈都不在时,有人来找怎么办?被坏人拐骗后怎么办?如果你走失了怎么办?这样可是使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安全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