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启蒙读本某氏园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文言文阅读1.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

《二鹊救友》1.①悲鸣不已 已(停止)②集古木上 集(栖躲)2.“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二鹊在说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二鹊在商量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决定去请鹳来帮助朋友.从“盖二鹊招鹳援友也”可以看出.3.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动物世界里的亲情也同样让人感动.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动物尚能如此讲究情义,我们人类岂能无情无义.因此我们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要团结友爱.当问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要会动脑筋,就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加以解决,要学会求助.《张之万之马》1.(1)连易数人 易(更换)(2)比公乘之 比(等到)2.短文中,作者直接描写张之万之马“才美”外观,具有非凡才能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3.尚书张之万的马卖后及被退回有怎样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卖后变得暴烈,退回又变得温顺善良.其原因是它舍不得老主人,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愿对你有所帮助。

2.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100

100.司马光勤学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01.乘风破浪 【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高但,但是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凭借大风破万里的巨浪。”宗泌娶妻,妻子刚刚过门,夜里就被抢劫了。

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都吓得逃跑了,不能够进入房间。 102.天衣无缝 【译文】郭翰在夏天的一个晚上仰望上空,有一位仙女,慢慢地降下来,仙女说:“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慢慢地看织女的衣服,衣服上竟然没有衣缝。郭翰问她,回答说:“天上的衣服都不是针线织的。”

103《李氏夫妇》 【译文】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

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但是吃过不久,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的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

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

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

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

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104.马啮(nie)盗髻(ji) 【原文】董熙载应友人邀,至其家豪酒。

自午及薄暮,已酩酊矣。友人留其宿,熙载曰:“毋庸,吾尚可乘马反家。”

时月黑风急,未几,醉而堕马,僵仆道边,马缰持于手。忽有盗过,自喜曰:“天赞我也!”遂尽解其衣,又欲盗其马。

方俯身执缰,马遽啮其髻,竭力挣扎而不得去。待熙载醉醒,尽复取所失物,马始纵盗。

【译文】董熙载应朋友邀请,到友人家赴宴豪饮,从中午饮至傍晚已经大醉,朋友见状欲留他住宿,董熙载说:“不用担心,我还能骑马回家。”当时天黑风大,不一会因醉酒而从马上掉下来,直挺挺的卧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里,一会有一强盗路过,见状很是高兴,自言自语道:“天助我呀!”紧接着就脱其衣服,又想盗他的马。

弯腰拿缰绳,马便用牙齿紧紧咬住强盗发髻,虽极力挣扎也不得逃去,等到董熙载酒醒后,把所失的东西都穿戴好,马才把强盗放了。 105. 娘子军 【译文】唐高祖的第三个女儿,低微的时候嫁给了柴绍。

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柴绍我想迎接起义军的旗帜,一起离开不可以,单独去又担心后方出事,如何打算呢?”妻子说:“你最好赶快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另会有办法。”

柴绍立刻走小路赶往太原。妻子于是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呼应唐高祖,士兵有七万人之多,和唐太宗一齐包围了京城,自称是“娘子军”。

京城平定后,被封为平阳公主。 106多多益善 【译文】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

个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

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07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及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变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见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者笑者何哉?”杨子不答……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 者以多方丧生。”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丢掉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

3. 某氏园中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

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就跟在它后面。

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编辑本段字词注释(1)巢:筑巢。(2)鹳(ɡuàn):一种凶猛的鸟。

(3)匝(zā):周;圈。(4)盖(gai第四声):原来是。

(5)顷之(qing第三声 zhi第一声):在原文中等同"未几"''俄而'',一会儿的意思。(6)已(yi第三声):停止。

(7)作(zuo第四声):发出。(8)雏(chu第二声):变成幼鸟(名作动)。

(9)集(ji第二声):集合。(10)巢:筑巢。

4. 文言文启蒙读本翻译

124.一筐磨穴砚 译文: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

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由于东西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从前用过的。

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使那书法精通。 125.卖瓜减字 译文:有一个农民,种了好几亩西瓜,正好丰收,就挑出来卖。

牌子上写:“此西瓜出售。”一个秀才走过,说:‘此’字可去掉,只留‘西瓜出售’就可以了。

农民以为这样是对的就这样做了,又一个秀才看见了,说:大家都看得见这是西瓜,为什么要‘西瓜’二字?于是农民就去掉了。后来,又一个秀才过来说:“西瓜是来卖的,难道不是卖的?‘出售’二字应该去掉。”

农民很惊讶,于是就去掉了。正好旁边有一位老人,说:“五个字都可以去掉,但是必须写上价格。”

于是农民点了点头改成了:每斤二文 。原因是应该省的就省,不该省的就不省,应该根椐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定。

126.王安期不鞭书生 译文:王安期任东海内史时,差役抓了一个犯了夜禁的人来。王安期问道:“你从哪里来呀?”此人回答:“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

王安期说:“如果靠鞭挞宁越这样发奋读书的人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治理好地方的根本。”就让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127. 黠猱 译文: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小而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挠个比停,(挠)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

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来户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128.孟母断织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

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129.何梅谷之妻 【译文】清末光绪年间,有个叫何梅谷的人,以研究孔孟学说闻名于世。他的老伴却特别信佛,每天从早到晚要念上一千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何梅谷不让她念,她不听。何梅谷担心这会在文人中成为笑柄。

有一天,他叫"夫人",老伴答应了;他又叫,老伴又答应了;他还叫,老伴开始生气了,不再理他;何梅谷更来劲了,连着又叫了几声,老伴大怒道:"跟叫魂似的,没完没了,真烦人。" 何梅谷说:"我才叫这几遍,你就显得不耐烦了,你一天念一千遍观世音,你说菩萨就不烦吗?" 老伴顿时省悟,从此再也不每天念观世音了。

何梅谷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让其心烦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让老伴自己感觉到每日念观世音,令人心烦,最终达到说服老伴的效果。 130.不识自家 【译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外面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到了中午,忽然下起了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傍晚,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的问:“这是我家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是你 的家,为什么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不是我的家 .”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人观察了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 131.鹬蚌相争 【译文】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伸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132.画龙点睛 【译文】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是有名的画家,画技非常高超。相传他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是都没有点上眼珠,令人看后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

有人问他其中的缘帮,他说:“如点上眼睛,龙就要飞走。”人们对此非常怀疑,一定要他试一试。

张僧繇被迫无奈,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谁知刚一点上,顿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两条龙果然破壁而起,飞走了。 138: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133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

5. 某氏园中,有古木 全部题目答案

二 鹊 救 友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卵将雏。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儿扬去。未几,一鹳(ɡuàn)①横空而来,“咯咯”有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zā)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③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圈。③盖:原来是。

【文言知识】说“集”。“集”是个多义词。上文“集古木上”中的“集”,解释为“栖”、“躲”,句意为喜鹊栖在古树上。又,《岳阳楼记》:“沙鸥翔集”,“翔集”指有时飞翔有时栖息。它又指“聚集”、“会合”。“众贤毕集”,意为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集合在一起。所谓“集市”即会聚了很多商铺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悲鸣不已( 停止 )②顷之( 一会儿 ) ③若相语状( 相互 ) ④“咯咯”作声( 发出 ) ⑤遂俯冲鹊巢( 于是 )

2.“二鹊亦尾后”的“尾其后”,应解释为:跟随在它后面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鹊巢其上 : 喜鹊在上面筑巢。

②似允所请 :似乎是答应了喜鹊的请求。

◇成语“声嘶力竭”中的“嘶”,解释为 哑 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嗓子喊哑,用尽力气。形容用劲地叫嚷呼号。

6. 某氏园中,有古木,

原句出自于清代佚名的《二鹊救友》,翻译为:

在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马上就要孵出小喜鹊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飞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再次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三圈,就俯身向喜鹊的窝冲,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起来,好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做援兵的。

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扩展资料:

《二鹊救友》出自于《虞初新志》,主要讲述两只喜鹊救助朋友的寓言故事。

《虞初新志》为短篇文言小说集。内容非自撰写,大抵前人文章,共20卷。《虞初新志》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

作者简介: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等中大型丛书。

7. 某氏园中,有古木,

原句出自于清代佚名的《二鹊救友》,翻译为: 在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马上就要孵出小喜鹊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

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飞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

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再次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三圈,就俯身向喜鹊的窝冲,叼出一条赤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起来,好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做援兵的。 原文: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扩展资料: 《二鹊救友》出自于《虞初新志》,主要讲述两只喜鹊救助朋友的寓言故事。 《虞初新志》为短篇文言小说集。

内容非自撰写,大抵前人文章,共20卷。《虞初新志》所收篇章与以前各家选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

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体。 作者简介: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

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等中大型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