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如题所述

  导语: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减负背景下,讲究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性是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以前的那种课上不足课后补,训练不足课后补,填鸭式、高耗能、低效果的模式应该彻底打破,为此必须着力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一)不重视课前预习

  尽管课前预习十分重要,不少教师也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初中生都是为了预习而预习,并不重视,只是将课本粗略地过一遍就算预习了。这种预习方式根本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情境创设不合理,教学过程低效

  一些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未研究透彻教材或没有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因此,不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情境。尽管有学生参与活动,但露出浮躁、盲从与形式化的倾向,很多初中生的思维与情感未被充分激活,教学效率无从提高。

  (三)问题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活动中,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属于师生间常用的对话教学。不过,不少教师在问题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合理,达不到提问教学目的。部分教师搞不清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采用“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表面上好像交流频繁,实质上学生基本没有时间消化吸收知识。

  (四)课堂练习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习惯进行模仿练习,对所学公式、定理不能理解透彻,只是机械地重复套用。这种毫无针对性的练习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了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完善教学方式,并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其中,教师的评价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学生都希望教师给予他们尊重、关注与关心,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但不合理、模糊的评价往往不能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反而使课堂变得枯燥、沉闷。

  二、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初中生从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方面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将数学理念潜移默化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首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他们对生活、学习体验之上的。教师应多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让他们利用生活体验更好地学习数学。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知识。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一定联系时,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例题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最后,注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目的特征,并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激烈的讨论与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授课方式的优化

  1.上课要开个好头,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一堂课开始后,教师应善于运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步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课堂教学既不会枯燥、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激发。

  2.教学过程要丰富

  ①教师要选好实例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然后,巧妙暗示其中的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画龙点睛般的总结与引导。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比单纯灌输效果好。

  ②科学设置问题

  不少教师在提问时倾向于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成绩一般的学生很少有回答机会。因此,成绩一般的学生往往会感到自卑,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设计高、中、低三种难度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提法以及不同的提问情境都会使提问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合适的时机,适时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调动他们持续的学习欲望,从而顺利灌输数学概念及定理公式。

  比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我们可以让三个学生分别画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学生便会思考:为什么三条线都是同一条线呢?教师便能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又如,证明三角形全等有很多方法,但为什么“角边边”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设疑、质疑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另外,教师通常采用随机点名答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教师应运用创新理念,采用“接力”式或“击鼓传花”、学号顺序等方式提问,以活跃课堂气氛。

  ③用数学实验与游戏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游戏很感兴趣。每次做小实验时,学生们都很专心地去做。而数学教材中包括不少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环节能加深对相关概念、规律之间联系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学习概率时,先用一枚硬币做实验,让一个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而另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每次结果。通过得到的数据研究硬币正面朝下的概念,进而引出概率。又如,让学生利用硬纸片拼拼、剪剪,发现几何图形的重要性质,掌握相关概念、定理。   ④加强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主探究意识。首先将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为学生分配合作探究的任务,使他们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从旁指导。最后,在课堂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与讲评。这种团队合作方式能使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3.下课前要归纳、总结

  根据人类的思维规律,我们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印象深刻,时间越久的事越容易淡忘。如果一堂课只是讲授新内容,常出现“猴子掰玉米”现象,即学生记住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因此,教师应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对整堂课作一个简要的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印象。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还应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学生进入社会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很少有机会被用到,他们很快便会忘掉。但是无论他们从事何种工作,那种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数学理念会长期影响他们,让他们受益终生。比如,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属于一个近期的教学目标,通常只需一两个课时便可完成。但我们仅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解方程组是远远不够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整体性。不管是采用“代入消元法”还是“加减消元法”,实际上都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化归,将“二元”问题化归为“一元”问题,这样使问题更简单。当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通常不用方程组,不过,这种化归思想蕴含的将复杂化简单,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的方法,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可以说,这就是数学教育留给我们的印记。因此,教师在讲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掌握该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然后,使学生理解化归的思想,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从而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最后,单从数学层面来讲,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推广到解n元一次方程组(线性方程组),解题方法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因此,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将教学目标与数学思想的形成相结合。

  三、小结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创新教学思路,选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