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曹沾(zhān)(约1715.6.12~约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zhān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诗人。康熙五十四年六月十二日子初初刻十分(公元1715年7月12日23时10分)生于南京,祖籍辽阳。先祖本为汉人,远祖曹俊后归降满洲,被编入正白旗。一般认为他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另外一种权威说法: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生在位于南京大行宫的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又名大观园,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
萧山令 国民党南京卫戍部队代理司令,革命烈士。
湖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892年6月出生于益阳县四方山。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从军20年,由排长升至国民党宪兵司令。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中,身兼数职,担负守卫南京、抵御日军的重任。12月13日,南京沦陷,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
他走强兵救国的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征途。1911年,离别新婚3个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陆军小学研习军事。1914年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投入湘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代理沅江县长。1926年5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参谋等职。1928年退役回乡。1929年5月重入国民党军,任宪兵司令部中校参谋,12月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1932年1月任宪兵司令部总务处长,主管全国宪兵的编制与训练工作。1936年3月由上校处长攫升为少将参谋长,1937年3月任宪兵副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和指挥了抗击日军的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然后兵分三路对南京实行大包围。在这危急存亡之时,他奉命身兼宪兵司令、警备司令、防空司令、南京警察厅长、南京市长等职,带领15万将士担负拱卫南京的重任。11月26日,战火已迫近南京城郊,他命令守城部队全力抗敌,并指挥部队设立了清凉山防区和明故宫防区,同仇敌忾,经过10多天苦战,日军尸横遍地。但是,由于守军装备落后,孤军背水,加之各部队各自为战,以致伤亡惨重,南京形势发发可危。12月9日7时许,日军首先攻进光华门,继而逼进通济门、中华门。他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与敌人决战。为了歼灭敌人更多的有生力量,他下令缩短防线,集中兵力退守;为了阻挡日军的野炮部队,命令将水西门的桥梁彻底破坏;令宪兵部队增援清凉山的陆军师和敌人展开巷战,将突入光华门的日军前锋部队基本歼灭。12日拂晓,南京城外的日军兵力剧增,守军各阵地先后陷落。他被迫下达多方向突围命令。13日上午7时,他率领掩护撤退的部队抵达江边,看到国军遭到水陆夹击,军民死伤遍野,悲愤至极,疾声呼喊:“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遂率部与日军冲锋、肉搏,血战5个小时。国军弹尽援绝,江边官兵多数战死,血流成河。他目睹惨状,无回天之力,痛不欲生,遂举枪自杀殉国,时年45岁。
有人在其遗照上题:“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吞暴日,名并钟山。”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中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名字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全国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