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是现在哪些地方?

如题所述

中原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的地理范围: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

扩展资料: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2

“中原”一词,目前所知,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或许不一定是后来的中原(诸葛、陆游等所指)。

所以,这里我想解释的是,秦一统之后的中原。

“中”字现在多指“中心”、“中央”,而有中央必然有对应的边角。若以容器来说,即使是平底的,因为中央出可以冒尖,所以肯定是中央处的容纳能力最大。所以,现代的人口分布,对于理解各个地方的人口承载力有相当的指导意义,虽然目前由于沿海发达,导致某种程度的畸变,但基本对于神州而言都呈点状,所以干扰性不大(基本只有江苏一带的沿海某种程度的例外):

上图可见,人口意义的中原,实际并非河南,而是大致以亳州为中心,南太行、泰山(蒙山)、大别山为大致边界的区域(上图蓝色圈内)。

虽然都说我们经历了政治、经济中心的东迁、南移。但大致的地理环境基本没改变,上述人口中心所大致对应的黄淮平原,到现在河北与江苏沿海大大东扩情况下,仍然是华北平原的主体:

上图的边界不甚清晰,仅标注大致位置,详情如下:

上图红线处,从大别山开始,逆时针方向大致的标志性界线为张八岭、洪泽湖、蒙山、太行南麓、伏牛山东麓、桐柏山。该区域内部几乎一马平川。北向与东向完全开放邯郸(安阳)、淮安为重镇,而正南与正西分别是大别山与伏牛山所以这两个方向外出情况有分出两向:西北是洛阳所在的虎牢关,而西南片西边界破碎,南阳成重镇,西南偏东则是义阳三关,东南也破碎,合肥为重镇。

由于上述山川关系和内部的水文影响,黄河与淮河的上下游多数能先整合,最终中原的对抗多数呈西北-东南对抗(即图中襄阳亳州连线形成的白线,神州大地而言就是南北对抗)。

而由于中原内部无险可守,所以控制中原的方式,就变成了控制其中一角的外围(上图红线与黑线间)。以典型的关中模式为例,所谓的“三河一关”,就是关中势力核心的关中、河东,对应控制洛阳(某种程度包括南阳,预警荆州造反)、安阳(实际是长治盆地的突出部,预警河北造反):

现在的河南,主体就是洛阳(包括南阳)地区,加安阳所在的河内,以及中原(红圈)的西部。这实际上是关中本位的行政中原。

若以东南(南京)本位看,东南政权说的最多的一句战略理论为“守江必守淮”。淮河防御系统的意义,就相当于河南防御(控制)系统(洛阳为中心加上南阳与河内):

这个防御系统,或许可称为“三港一淮(安)”,三港者,杭州(宁波港)、古海州(连云港)、南京(港)。历史上的东南势力若是航海技术更加重视,能从海上出兵与关中争夺河北(先消化掉朝鲜半岛,甚至羁縻日本),进而统一神州,那么这种语境下的行政中原,大体就是苏北加安徽(长江以北,估计包括南京)了。

综上,真正地理意义的狭义中原,冷兵器时代(大航海之前)一直没变。但因为统治,产生了行政中原(河南);又因为对外战争(以及南北内战),产生了广义中原:

这个概念,基本上就是地理(人口)中原基础上,加上河北、大关中,以及这两角的连接区晋阳(如上图)。

以上

第2个回答  2018-03-31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原意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些是“中原”一词最早的出处,但并未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
定型
《文选·谢灵运》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注:“中原,谓洛阳也。”
《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
宋代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
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公闻国变,眦裂发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归节金陵。”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
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的辞源(全两册)纪念版:“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地理范围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洛阳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华夏各诸侯国,与秦、吴等边远地区相对应。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关中一带、山西和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偶尔也指黄河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15
中原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以及湖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