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强行发掘定陵后,毁坏了哪些稀世珍宝?

如题所述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家陵寝,在明亡后的三百多年里,一直没有被挖开盗掘过,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民国,各个无良军阀也没有把主意打到它们的头上。但后来因为考古需要,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发掘了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也成了目前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墓。郭沫若提出发掘十三陵的时候,遭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对出土文物妥善保护,但无奈郭沫若一意孤行。其实他本来是要发掘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因为他怀疑里面有《永乐大典》,但没被上面批准,于是转而发掘定陵。另有一说是长陵太大,先挖较小的定陵试试手,积攒些经验后再挖长陵。

1956年5月,定陵开始试掘,郭沫若带着考古队挖了几个月都没找到入口,直到9月才挖到金刚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第二年5月挖到金刚墙,墙上的梯形开口即是定陵的入口。

从入口进到墓室后,考古人员被室内的金碧辉煌完全震惊了,无数的字画、丝绸服饰、瓷器珠宝几乎摆满了墓室。狂喜过后的考古人员开始整理这些陪葬品,经验不足的他们很快发现,字画和丝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炭化,手一碰就变成了碎灰。

万历皇帝的龙袍刚出土时鲜艳夺目,就像刚放入的一样,被拿出陵寝没多久很多地方就腐烂了,如今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实物也成了破破烂烂的“乞丐装”。

后来考古队的人才知道,随着他们进入定陵的还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强烈的光线等,这些都是文物的天敌。更为让人痛心的是后来,定陵中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红小将们抬出来批斗,当众焚毁。3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被砍成劈柴,扔到了山沟里。

定陵发掘进行了两年多,共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这些文物都被放在普通平房里,没有专门的保护与修缮,直到60多年后才又转入地下文物库,以延缓它们的受损速度。

郭沫若发掘定陵后,还想发掘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昭陵,因为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在昭陵内,但此事被周恩来总理一口拒绝,因为定陵发掘的代价实在太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