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迷信心理?

如题所述

1、焦虑情绪。

焦虑引发不安,是很多人迷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焦虑让人感到不适,人自然会想着做些什么来缓解。有意思的是,人们缓解焦虑行为并不要求“正确”或“合理”,甚至并不要求有什么“意义”,只要自己相信“有用就行”。于是就给迷信提供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2、恐惧情绪。

恐惧让人盲目,因而 “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甚至抛弃常识。人类看起来越来越强大有力,但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未曾真正解除。从远古时期害怕的猛兽毒虫、疾病洪水,到现代社会的天灾人祸乃至人生坎坷,都是人类恐惧之源。而众多各类迷信也深谙此道,依靠“恐惧”之力抓住人心,征服大众。

3、模仿与情绪传染。

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开创者。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逐步形成。而观察、模仿的对象主要是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这大概就是所谓“榜样的力量”。因此,当家人迷信时,对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迷信心理、情绪和行为由此也“传染”给下一代,并由此固定下来。

4、巴奴姆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奴姆证明人类有一种共同倾向,即倾向于相信那些笼统、模糊的关于人格的描述和性格分析。尤其是当这些分析来自于所谓“专家”或者“权威”之口时。而这就是很多算命、星座学的心理学基础。你以为他/她说的是你个人的“私事”,但其实他/她说的更多是人的共性。而且模糊之处要么迷信者自己会“脑补”,要么对方会“顺水推舟”,总之最后你信了。

5、思维“闭环”倾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思维能够形成一条封闭的“环路”(有一个确定的解释和答案,让人能想“通”),那我们就会放下心来觉得安全可控。但如果这条“环路”出现缺口,无法形成闭环,就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总觉得“有事”。

“悬而未决”引发的持续关注,对那些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而言简直是一个折磨。而对急于想寻求“答案”的人而言,迷信恰好给他们“投喂”了现成的、迫切需要的“答案”。

6、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通过实验证明,人们会由于他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关注和热爱,使自己的行为发生与上述期望一致的变化。也就是说,别人怎么看你,你有可能真的从那个方向去变化。

而罗伯特·默顿提出一个更为普遍的心理效应——自证预言。它指的是如果我们形成了某种预期,接下来可能会无意识地塑造我们的行为以“符合预期”。

为什么很多迷信看起来很“神”?“罗森塔尔效应”和“自证预言”是重要原因。迷信很“乐于”给人定预期(且大多很恐怖),这也是迷信会给人们带来很大伤害的重要原因。在迷信的“恐怖预期”下,人们会陷入恐慌,有的出现自暴自弃,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世界上很多人都会避免做他们平常的事情,因为他们担心这一天会给他们带来“坏运气”。说到商业,不仅航空公司和机场经常跳过13号通道或13号登机口,而且世界上80%以上的高层建筑都没有13层。此外,一些酒店和医院往往选择不与数字13房间。

美国和世界各地有数十亿人迷信。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迷信的,最近的趋势显示,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迷信。事实上,70%的美国学生依靠幸运符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认为红色或8号是财富和幸福,而消费者在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消费者倾向于花更多的钱更少的物品在一个包,因为包的数量代表“幸运”数量。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信念是非理性的,但我们仍然坚持它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迷信在心理上有重要作用吗?如果有,又是什么作用呢?迷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的?

为什么我们相信不可思议的事情?

迷信的迷人之处在于,尽管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它们不可能是真的,但我们还是常常相信它们。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人类可以同时“快”和“慢”思考。前者思维方式敏捷直观,后者更理性,其主要是在发现错误时,推翻直觉判断。

双重思维模式已经建立,但就迷信而言,错误检测并不自动包括错误纠正。换句话说,人们可以意识到他们的信念是错误的,但仍然采取行动。“思维快与慢”模型必须考虑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人们能够在当下认识到,他们的信念没有意义,但无论如何都要付诸行动。

人们可以发现一个错误,但选择不去纠正它,我把这个过程称为默许。但是迷信不仅仅是我们有缺陷的认知的表现。有时候迷信有很多好处。

迷信如何缓解焦虑

有时迷信可以有一种舒缓的效果,减轻对未知的焦虑,给人一种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这可能也是迷信经久不衰的原因——人们将迷信代代相传。当我们的祖先无法理解自然世界的力量和奇思妙想时,迷信就根植于我们人类的年轻时代。

我们祖先的生存受到捕食或其他自然力量的威胁。因此,迷信已经“进化”,产生了“一种控制外部环境的错觉”,并减少了焦虑。这也是为什么迷信“在缺乏信心、不安全、恐惧和威胁的情况下普遍存在”。

“我妈妈有很多迷信,”“(她)不能从梯子下走,不能把新鞋子放在桌子上(甚至在他们的盒子里),不能打破镜子,不能给没有钱的钱包,如果盐洒出来,(不得不)往左肩上撒一小撮盐。”

我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常识的评论,比如不要打破镜子,或者你可能会因为碎片锋利而割伤自己,这些碎片已经长成了其他东西。但它们会转变成一套生活准则,这些通常没有明显的原因。

我认为生活是一系列随机的巧合,不可能由这些奇怪的小习惯塑造,但我想,相信你能控制它,这让人安心——尤其是当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生活有时很可怕,所以……人们尽其所能试图避免潜在的危险。

迷信可能会提高表现

此外,通过减轻焦虑,迷信可以客观地提高表现。有证据表明,积极的、能带来好运的迷信能带来心理上的好处,从而提高技能表现。对重要结果缺乏控制会造成焦虑。所以,即使我们在理性的层面上知道没有魔法,迷信也可以通过情感上的好处来维持。

事实上,有一项研究考察了参与者在“高尔夫、运动灵活性、记忆力和字谜游戏”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做一些手势,比如手指交叉,或者说一些单词,比如“打断一条腿”或“祝你好运”,都能提高参与者的表现。

激活迷信可以增强参与者对即将到来的任务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如果你知道迷信是适用的,人们就不会想通过不使用它来冒险。然而,“不冒险”也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因为与潜在的结果相比,遵守迷信的成本非常低。

在这种情况下,与所谓的坏运气带来的各种“灾难”的结果(如“失去的财富、工作和生命”)相比,寄信和使用迷信几乎没有什么代价。同样,与疾病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相比,在评论一个人多年来健康状况良好时,迅速敲打木质表面的代价并不大。

迷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随身携带幸运符的好处超过了所谓“昂贵的探险场景”的坏处。所谓“昂贵的探险场景”是指一个人必须探索一个不确定的环境。

携带小而轻的幸运符的迷信可能会持续存在,因为在其他环境中识别因果关系的一般学习规则是有利的,而在这里它们几乎没有害处。同样,避免使用数字13可能会带来相对较小的成本,但潜在的好处却很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迷信一直存在。

迷信与强迫症:一个复杂的联系

然而,有时重复的行为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情况,如强迫症。

对我来说,迷信已经变成了强迫症。当我与强迫症做斗争时,我会做‘迷信思维’,我相信做或想一些事情会让一些事情发生或不发生。比如,我需要挑选一双合适的袜子穿;否则,我妈妈就会死。所以对我来说,(迷信)可能是有害的,这表明我做得不好。

已有的研究认为迷信是“对强迫症做出反应时的强迫行为”的一个例子,此外还有“过度洗手、仪式化的洗澡或梳洗、检查行为、心理仪式、需要重复活动、重读课文和囤积行为。

然而,关于强迫症和迷信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论。许多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没有,指出迷信和强迫症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尽管如此,强迫症和迷信有许多重叠的特征。此外,一些研究人员将迷信仪式定义为“试图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获得控制权的不适应方法。”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尽管迷信和强迫症之间似乎存在着既定的联系,但针对这一联系的各种研究结果却存在差异。在迷信和强迫症之间划清界限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应该胜任地、敏感地处理。

第2个回答  2018-12-22

大家都知道迷信思想是应该被破除的,也知道迷信是十分不好的,但是为什么有许多的人还是迷信,迷信活动还是层出不穷呢?

心理学家认为,迷信是一种心理行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和思想取向以及一些行为方向。而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又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一些影响,从而导致这种违反科学信仰的产生。而迷信的人大多性格懦弱,没有主见,容易被煽动,在行为上有很严重的盲从性,意志也通常不够坚定,对迷信十分敬畏。他们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迷信事物上,希望他们所信仰的“天、神仙、救世主、圣人或圣物”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达到自己的目的,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

而正因为他们的这些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导致有很多人特别容易被一些巫师、术士和所谓的能够通天通灵的人蛊惑、欺骗,让他们骗人的伎俩轻易得逞。针对这种迷信心理,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破除呢?

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对很多事物无法分辨其真伪,不知道其根源,这就很容易让那些别有用心的巫师、术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欺骗而不自知。比如一些人为了证明他有异能,可以把手放人滚烫的油锅而没有任何损伤。而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那些巫师、术士的伎俩就会不攻自破。

坚定信心和意志

坚定自己的自信心,告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靠自己的努力一定都可以得到,不需要什么神明、鬼怪的帮助。而坚定自己的意志,不受别人的煽动,不盲从也是十分必要的。更不要害怕如果自己不相信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惩罚和报应,那些都是无稽之谈。而有的人希望借助所谓神明鬼怪的力量来扭转自己的困境,改写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走,人生的方向也要靠自己来把握,任何人或是所谓的神明鬼怪都不可能主宰你的人生,那些都是莫须有的东西,不足以信。而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和走出困境只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3个回答  2022-05-30
百科词条上对"迷信"的定义是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迷惘地相信;更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那么到底什么是“迷信”呢?
一个剧组启动开机仪式,摆的香案,奉着猪头水果,导演演员工作人员三叩九拜的祈祷开机大吉;球员进球了后欣喜若狂,跪地亲吻地面感谢上帝;夜半三更时分回家如果家中有幼儿就要先点火进门;一个歌手因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会下雨被称为雨神等等。这样说来“迷信”的行为好像是无处不在,甚至一些迷信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在一些国度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国外一些很多的楼层里你看不到13层,事实上,不可能没有13层,只是没有13层楼的标号。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迷信数字8或者6,高价投8号或6号车牌、电话号码等等跟8、6数字相关的物品,而这些行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以为怪了。

不要以为“迷信”只是我们以为的封建迷信,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可又盲目地相信其说。例如我的一个朋友有次去相亲,开心的去,扫兴而归,我问是姑娘长得不好看吗?还是她嫌你长得不好看?他沮丧地说因为怕迟到不仅提前出门还早早打了个出租车,结果出租车司机违规出了小车祸,导致他头碰破了,处理好双方责任并包扎伤口后最终迟到了。在还没见到姑娘前的他就感觉糟透了:今天出门不吉,相亲也不会有好结果。至于姑娘到底如何,他已经没有感觉了,因为满脑子都是今天不是个出门的好日子,如果不出门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的事情,他迷信的结果就是今天相亲的结果必然是不妙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迷信”的行为是如何解释的呢?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之所以会迷信是因为他们相信或推测迷信行为和某些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强化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包括迷信。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曾经被偶然地强化了一次、两次或者几次。斯金纳称之为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这种因果关系确实存在。
斯金纳为了证明自己的推论,他进行了实验,采用8只鸽子来研究。一开始他连续几天喂这些鸽子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同时增加强化的效果。然后,他把鸽子放进一只有食物分发器的箱子,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15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15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或曰奖赏,即强化。之后,他让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也不作任何限制,同时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最后,斯金纳归纳分析发现,鸽子们在食物发出之前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古怪的行为,并由于食物的出现而被固着下来。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还有的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钟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到左大幅度地摇摆。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好象会产生食物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这些动作会给它们带来食物。斯金纳选了那只摇头的鸽子继续实验。他把两次投放食物的时间间隔慢慢拉长到1分钟。这时,他发现,鸽子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在两次强化间的1分钟内,这只鸽子竟像是在表演一种舞蹈,他称之 为“鸽子食物舞”,那是一种典型的迷信行为。最后,实验要消除鸽子的这种迷信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食物,也就是强化不能再出现。这样,迷信行为就会逐渐消退,直至完全消失。然而,让人惊奇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迷信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竟超过了1万次。
斯金纳认为这一实验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间的因果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斯金纳将此理论延伸至人类,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被强化了一次,他就会变得难以消除,这大概是因为人的期望值更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效果,因为持续的“迷信”就出现了。回想一下,是否很多时候因为迷信做过某些事,这样做的原因是相信在迷信行为和某些结果存在联系,哪怕不一一对应,也相信有这样的因果存在吧!

“迷信”活动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始于人们对尚未认识的自然力量的恐惧,以后又为社会的动荡和快速变革而感到不安,于是就以迷信活动来祈求好运,免除灾难。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或发横财,或遭破产,都有神秘和不安定感。在缺少精神支柱时,人们感于今生,期于来世,以宗教信仰或迷信活动来寻求心理安慰。当下迷信的泛滥和过去的情形何其相似,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那么“迷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否是不健康的呢?虽然在某种导向看,“迷信”是不会一定产生你想要的结果,但是它还会有积极的一面。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迷信”行为也往往给他带来力量和勇气,这种力量和勇气从而使人能降低内心焦虑,增强信心,从而提高控制力,反而会脱离困境。所以从这种角度看,迷信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正确信仰,理性的看待事物的本质,能用科学思维分析判断问题,就会明确迷信的本义是"相信了错误的东西",而不是"入迷的相信"了,从而引申出正面力量,把错误的认知变成理性的分析,通过科学的理论去实践,将盲目的信任最终变成有意义的信念,从羊肠小道走上光明大道。
第4个回答  2022-06-04

个人认为迷信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靠谱。

在老一辈的人眼里,多少都会有些迷信的,很多事情也特别的讲究,去看风水先生对方告诉他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就一定不会去做了,认为一旦做了就会对自己或者家人特别不利,其实这只是个人的心态问题而已,还有你处事的方式,你认为这件事情你不那么做它就不会发生,做了就会有不好的结果,完全就是内心在作祟。

我心里是很抵触迷信的心理的,因为我的家公就特别的迷信,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问风水先生,去算卦。他去年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摔到腿了,我们回家带他去医院看,医生说需要打消炎针和其它的一些针水,加上他年纪大了,可能恢复得慢一点,大伯回来照顾了半个月,我在家照顾了他半个月,后面我在家的这半个月时间里,他总是觉得是自己走了霉运,叫我带他去一个自称很灵的人那里看一下,其实我很不想带他去的,可他不讲理的样子我又拿他没办法。

去到那里搞得很像”跳大神“一样,还开了个方子回来让我给他到药店去抓药,走了几家药店人家根本就不肯抓这些药,后面我就没理他了,说人家不肯开药,继续每天去打针,过了一个月时间他的腿好得差不多了,我也回去上班了,但是他觉得那是”大神“帮他看好的,我觉得很无语,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总是迷信。

很多人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关键是看你自己的心里是怎么想这个事情的,我反正是不信的,还认为这种迷信的行为很没有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