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氟、缺碘、苦水多

如题所述

1.居民用水的水质问题

裂谷区、盆地区地下水排泄不畅,必然使饮用水质量差,因水而引发的地方病也会增多。生活在裂谷区,尤其是平原区的人们常有喝苦井水的经历。井水为什么发苦?因为水中含盐量较高,这个盐是化学中的盐,不是食盐,食盐是由一个阳离子钠和一个阴离子氯组成。只要金属离子和氯、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碳酸根结合,其生成物就称为盐类。常见发苦的盐类主要是硫酸镁(中药名称镁磺氧,东北称苦土),而氯化镁、硫酸钙、氯化钙(漂白粉)一般不苦,氯化钠、硝酸钠发咸也不苦。

天上雨水渗入地下,就会溶解岩石中、土壤中易溶金属阳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它与生物分解出来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石灰岩中碳酸根相结合就生成盐类。但浓度不高,所以没有特殊的味觉。

人们以每升含盐小于1克的水称淡水,1~3克的为微咸水,大于3克的为咸水,10~50克的为盐水,大于50克的为卤水(卤水可用来点豆腐,使浆体凝成固体)。

当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时,水中的含盐量不是很高,因为地下水的及时排出和补充使地下水的含盐量不会增加。当地下水排泄条件不好、长期在地下聚集时,浓度会适当提高,但尚不至于成咸水。只有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地下水位又较高时,地下水从土壤颗粒间以毛细管虹吸原理被吸到地表而蒸发。在不断蒸发的情况下,地下水减少了,盐分却留下来,日积月累,地下水矿化度不断提高到水体发苦的地步。

为什么同样盆地中水的质量相差甚远,甚至同一村中,相隔一条街,这里井水苦,那里却是甜水?原因在于水井所处的古地理位置不同。现在地表看到的都是平坦的水浇地,但地表之下,有的位于古代河床中心的砂层中,有的是古代河床溢出的洪积区。砂层由于沙粒之间孔隙又多又大,所以那里的地下水容易流动,相当古代的河流主河道,地下水很快通过古河道流向下游,因此那个位置上打的水井水质就好,是甜水。而位于主河道之外洪积区—洪水外溢堆积区,沉积的都是细泥、粘土、细矿物,一般颗粒都小于0.03毫米,其中的粘土矿物不透水,且使颗粒粘得十分紧密,颗粒间孔隙度十分小,地下水流动相当困难。它长期存在地下,吸收了周围土层中易溶盐类,使地下水的含盐量变高,于是水体中含盐度超过了人们味觉的分辨能力,其实此时水体含盐量每升早大于3克了。

如今的平原,古代可能是山体出水口,是山间河谷进入平原的出口。这些河道上游受到两岸山谷的束缚,河身狭窄,所以水流速度较大,一旦冲出山口,河水失去了两岸的约束,流速顿时变缓。那时河流中携带的大小砂砾,立刻沉淀下来,于是出山口就堆积了砂砾体;越向外,沉积物颗粒变细,孔隙度变小,地下水流速度变慢。水流速度越慢,堆积物就越细,形成泥质堆积带。当两口水井,一口打在出山口偏上游的砂砾层中,水质必定好;而一口打在出山口的下游泥质层中时,水质就差。这种出山口形成的锥状、扇状沉积物的堆积带,地质上称洪积扇,汛期洪水带来的砂砾、泥土往往呈锥形。当它们密集排列在山区与平原之间边山地带时,它就像姑娘穿的上窄下宽的裾边,叫裙裾,所以那里的地貌就叫洪积裾(单个叫洪积扇)。裂谷地带的边山地区,常是村落的分布区,处在洪积扇上的居民,容易取得甜水,而且水量大,水井浅。即使上面的河道是季节河,平时无水,雨季才有水,但地下总会有水的,雨后地表水都渗入地下,由地下水补给河道或河道的地下在出口处常有泉水外流。

2.盆地中的盐与硝

土壤的毛细管作用,会将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虹吸作用提取到表层土中,于是出现白花花的盐碱地。忻州盆地、大同盆地盐碱地最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当汽车驶过这两个盆地时,就可看到沿途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不少地方还有一堆堆硝土,老乡用来熬硝、制碱。忻州的金山脚下,山阴的旧城山阴镇附近,那里也是这两个盆地的产硝区,加上运城盆地解州到永济一带盐碱化地,它们是山西省三个民间产硝区。所以抗战时期,八路军兵工厂、游击队用的地雷不需省外输入硝酸、硝铵,就地取材,炸药自己就可以生产。这也是山西省的一大优势。

因为盐碱化严重,产硝区也就是平原农荒地,那里庄稼无法种,甚至草也长不好,植树不见林,所以才成为战争的沙场。上古有蚩尤战黄帝于运城,宋有杨家将抗辽于金沙滩。空旷地才适宜大兵团作战。我国把战场叫沙场,主要原因是边界战争总在中原与西部、北部边界上爆发,那里基本上属于草原沙漠地带,骑兵战往往扬起漫天沙土,于是将战场称作沙场。

改革开放,机械化施工普及,开出大量沟渠,排出地下水中盐分,这些盐碱地已成为优质牧草区,农民养牛养羊,山西终于出了山阴“古城奶粉”的著名品牌,同时成立了不少集体或国有农场。开垦出大片农地,使耐碱的粮食作物——高粱在原来盐碱地上得到旺盛的生长。裂谷区的盐碱地多,同时高粱种植也十分广泛,在玉米未进入我国之前(明后期),除了晋南产小麦,长治产小米外,太原、晋中、忻州、大同都以高粱为主要粮食作物。

在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中,高粱的碱性最大。我们可以生啃尝麦、黍、粟、菽(大豆)、稷这五种粮食,其中只有高粱是涩味的,表明它的碱性大。而山西先民以高粱为主食,人体是酸碱平衡体,摄入碱多了,就要靠额外的酸来平衡,于是吃醋就成为山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需要补充酸性食物来平衡过剩的碱。

3.高氟的地方病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才将对地方病的重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先是东北的克山病,后才是高氟病,而黄斑牙是高氟病的初级体征。八十年代山西省卫生厅调查,全省氟斑牙患者有170万人,氟骨病(大骨节病)患者达4万人。五大盆地中运城地区人数最多,达44万人,占全省25.9%;临汾地区35万人,占全省20.6%;晋中地区9.6万人,占全省5.6%;忻州地区8.3万人,占全省4.9%;太原市7.6万人,占全省4.5%;雁北地区(大同加朔州)9万人,占全省5.3%。它基本上呈现由南向北病情递减的趋势。

氟是人体必需元素,普通人体含氟2.6克。当氟含量超过正常值时,它就成为有害元素。氟主要集中在人体骨骼中(90%以上的氟集中于骨骼包括牙齿)形成氟化钙,它不溶于水,对骨骼起固化作用。当氟含量过高时,它就与钠结合形成氟化钠,而氟化钠是能溶于水的,所以易于从骨骼中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其结果是人体发力的关节部位因受压而膨大,形成大骨节病。

老年人易缺钙(人体吸收功能下降而致),骨骼中钙不够时,钠离子取而代之,原来的氟化钙由氟化钠取代,而氟化钠极易流失,造成骨质疏松。这不是氟过量造成的,而是钙流失形成的。所以老年人易骨折,老年妇女最易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也源于钠取代钙。

晋南地区氟含量升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运城地区地下水含氟3.7×10-6,临汾4.3×10-6,晋中5.4×10-6,忻州4.7×10-6,雁北地区6.5×10-6,基本上呈南低北高的趋势。但当随着水中的pH(酸碱度指标)的升高,钙离子相对浓度降低时,钠离子浓度却反而升高,氟化钠的含量随之上升。氟化钠大量产生,于是形成高氟地下水(每升水氟含量大于1毫克),所以引起人体的高氟病。全省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得出水中氟含量:运城高于临汾,依次为晋中、太原、雁北,唯有忻州例外,它高于周围。水井调查数的百分比也显示运城含氟水井占调查数46.5%,临汾占40%,晋中占17.6%,太原占16.6%,忻州占12.9%,大同反升到36.4%。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水中氟含量还是南高北低,尤其浅层地下水,即百姓打的普通水井中,运城地下水的氟含量最高,然后向北递减。与病人统计值呈正相关性。上面论述表明,人体需要氟,但氟过高又成为有害元素。

4.碘缺乏症

碘也是人体必需元素,一般人含碘11毫克,它集中在甲状腺中,形成甲状腺激素,广泛作用于神经、消化、呼吸系统中,影响人体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碘元素一般存在于海水中,所以海盐不缺碘,而内陆盐湖中的盐是缺碘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食用海盐,只有西部地区食用内陆的池盐。过去我国碘缺乏症较普遍,主要在西部地区,常见有人脖子上生长着拳头大的肿瘤。山西盛产池盐,所以过去常见脖子带瘤的病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推行食盐加碘制度,山西原来缺碘的病人基本消除。

碘摄入过量时引发甲状腺症。四十年硬性推广加碘盐的行动,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病情出现反弹,食用碘过量引发的甲状腺病人增多。终于在2012年,国家不再强制人们食用政府加碘盐,一是把碘量分级,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酌量采用不同等级的碘盐。二是不缺乏碘的地区可使用普通池盐。这才是适应地区差异而采取的真正的善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