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梢是东魁杨梅的主要结果母枝,为什么还要控夏梢呢?

如题所述

浙江龙泉的石正平来信问题:“我的东魁杨梅树,现在根据你们写的书上去做,已经是年年结果。可是我还有一点想不通,所以写信来询问。我认为夏梢的长梢能给果实提供更多的营养,为什么还要控制它?”
夏梢确实是东魁杨梅的主要结果母枝。可是,夏梢的长度一定要控制。因东魁杨梅的优质、丰产需要“中庸树势”和“短梢结果”的两个“基础”。所以确定了枝梢的长度在15厘米以下为优质丰产的基础。从各地东魁杨梅的多年观察知道,凡是枝梢长度超过15厘米的,都不利结果与优质,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枝梢超过15厘米的树体,往往是引起春季萌梢较早或旺发,即树上刚要开花,春梢就开始萌发,或是幼果刚形成,春梢旺发了。由于幼果直径没有达到0.5厘米,不能用多效唑控梢。有的人虽然徒手去摘梢;却因树多梢多,措手不及。眼睁睁看着那些东魁杨梅树因萌梢而形成梢果矛盾,大量的落花、落果,望树兴叹!试问长梢好不好?
二是枝梢过长,树上产生的畸形果(又名:肉葱病、杨梅火、吐泛、嵌火等)较多。根据浙江黄岩的许多经验,认为树势旺盛、枝梢过长、施三元素复合肥的树、结果量多的树,都会发生较多畸形果。其中枝梢过长的树尤为显著。因此,已有一些果农为了减少畸形果的发生,采取控制树势、控梢控果、喷洒营养液等多项措施,能够获得一些效果。
控制夏梢与控春梢、秋梢的要求不同,但必须做到。具体要求:
第一,要求以实际情况看待东魁杨梅的第二期萌梢。我们指的夏梢,实际上是东魁杨梅每年萌发的第二期枝梢。本来的萌发时期是6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东魁杨梅的树势、座落的环境条件、各年的气候状况有所不同,东魁杨梅各期的萌梢情况亦有不同。譬如春梢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萌发。根据我国农历节气的安排,5月和6月应该是夏季。那么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萌发的新梢,算不算是夏梢呢?不能。因为这时的东魁杨梅还未采果,只能看成是春梢的延续萌发。如果有人误认为这是“夏梢”,任凭这些新梢伸长,就会形成大量落果。所以,对这些梢不能放任,要像控春梢那样去控制。而有些年份,东魁杨梅因天气的影响,使第二期的萌梢时期推迟了许久。如2005年因受低温、多雨等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果实成熟期比往年推迟10~15天。夏梢(第二期新梢)的萌发期也比往年推迟20天左右。所以,就不能将这些迟萌发的夏梢当作秋梢去管理,应该视实际萌梢情况而不能盲目。
第二,要求将夏梢的长度控制到15厘米以下,最好是10厘米左右。所以,对夏梢的控制工作不能过早,也不能太迟,要看树进行。若是夏梢刚萌发,长度尚是1~2厘米,就心急控梢,终使夏梢太短,也会影响树势。如果夏梢的长度已超过15厘米,尽管是进行过控梢工作,也是夏梢过长,对次年的结果不利。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进行夏梢控制工作。
第三,要求将采果后萌发的新梢尽量提早。因为根据各地观察,同是夏梢(即一年中第二次萌发的梢),早萌发的比迟萌发的为好。若是遇上天气干旱、多雨、低温等不良环境条件,或是采后没有肥培管理等多种原因,影响新梢萌发时,应及时采取先促梢后控梢的方法进行。具体做法是:
先促。如以浇肥水、喷肥水或其他营养液结合抗旱;地膜覆盖;采后施肥;剪大枝等措施,促发夏梢。
后控。即在夏梢长到一定的长度时,仍要及时控梢。切勿只“促”忘了“控”。
第四,要求将夏梢很好地保护。因为夏梢是东魁杨梅的主要结果母枝,并不是认为夏梢需要控制,就忘了保护。尤其是夏梢萌发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其他的病虫害也会发生较多,应注意及时防治。如遇防治病虫与控梢相碰撞时,应该先防病虫后控梢,切勿将喷射农药与多效唑混用,以免形成较大的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