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藏线游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小川藏线游记   

一直以来有个念想,到祖国的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领略锦绣山川后增长些识见阅历,以此愉悦心灵,丰富精神内涵。但终究未能成行。

倒也不是抽不出时间,实在是自身慵懒而已。这次,恰巧几个朋友提议去安徽“小川藏线”自驾游玩,我欣然应允,时间定在2018年4月13日,周五,下午出发。

一路顺利,我们于当天傍晚赶达宁国,入住圣唐酒店。

第二天一早,我起身后推窗一看,外面天际阴沉,于是赶紧叫醒伙伴们。在酒店用完自助早餐,我们便驱车前往此行的第一站“青龙湾”。

沿着银杏树和樟树形成的林荫道一路向西,约莫二十多分钟的车程后,空气骤然清新,两边山色青翠,一条湖湾如绿色的绸缎随着蜿蜒的山势铺展开去。我们迫不及待地停下车,急欲近距离触摸这大自然的恩惠。

朋友们三三两两地取景拍照,我则独自走到湾边,附身掬一把水,轻拍颜面,清冽凉爽外竟有一丝甘甜,沁人心脾,好不畅快!

再细看湖面,碧绿如翡翠一般,清澈见底,鱼翔期间,悠然自得。远处的湖面上扑棱着几行白鹭,来回穿梭,给宁静纯净的湖湾带来别样的动感和美丽。空气中飘逸着满满的负离子,深吸一口,直入肺腑,荡涤心神。

就想,古人之所以隐身山水,与自然为伴,一定有他们的道理。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淡泊洒脱,林处士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放达飘逸,此时都仿佛出现在眼前,感慨之余,竟生出一份追随模仿的希冀……这样的冥想了片刻,直到被朋友们唤醒。

该继续了,后面的景致还多着呢。

再往前行驶了几分钟,已然进入青龙湾水库腹地。令人震撼的是竟然有几千亩密集整齐的一大片嫩绿生在浅浅的湖里,一打听,说全是落叶杉。可惜不是深秋季节,否则依次变红的杉林一定如油画般将青龙湾映衬得更为绚丽多姿。

移步换景,一路上总有意想不到的胜景。瞧,储家滩,水天一色中隐约着白墙黛瓦的住户,独立遗世,无求无争,岁月静好。9万平方米的湖面上薄雾飘渺,时而有披蓑戴笠的渔翁划舟而过,在峰峦叠障间共同绘出一幅唯美秀丽的水墨画卷。

离开储家滩,从方塘乡至板桥村的路上,沿途的景观变成了客斯特地貌,恍惚有云南石林的错觉。再往前开一会,便是江淮最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板桥村。它地处天目山和黄山的交汇处,犹如一块晶莹的宝石镶嵌在旌,泾,宁,宣四县市的交界处。

好山好水看不足,大家甚至忘了吃饭的时间。直到从板桥回到方塘,一看时间,已然下午一点了。接着还有此行最重要的路段要走,那便是堪比川藏的桃岭公路,也是本次自驾游中最精华的路段。先吃了饭再说。

从饭馆出来,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不知这雨是否会影响开车,影响游览的兴致,大家未免有些担心。

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开始的山路还是比较平缓,大家得以静静地欣赏山峦起伏有致的身形,尽情感受满眼的绿意。悬崖峭壁间一簇簇,一丛丛盛开的杜鹃花在山风中舒展摇曳,似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大约开了十多分钟,山势突然险峻起来。

青山交替送迎,有时直楞楞扑面而来,不由让人心跳加速。坡陡弯急,随即连续几十条“S”型狭窄的路面以180度顺势而上。一边是壁立千仞,一旁是空谷幽深。此时正好是烟雨迷蒙之际,我们就如行驶在天路之上,不由得险趣顿生,豪情自起。

一直在想,如果是晴天,艳阳高照下的青山峡谷会是怎样的景致?是否会像李太白笔下所描写的生出紫烟来呢?不过,如今的山色空蒙,云雾缭绕,自有别样的壮观雄浑,隐隐然还兼有些许禅意和仙气。

为了留住这似真似幻的美境,在一个稍显开阔的路段,应该也是“江南天路”的最高点吧,大家争相下车,拍照留念,希望将这一刻定格到永恒。

随后便是下山的路段。虽说没有上山那般崎岖,但同样充满着驾驶乐趣。只是因为道路狭窄,又下着小雨,会车时必须万千小心。我相信所有的司机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的,但里面难免新手或者自恃驾驶技能高超的人。

这不,前方还是堵车了,而且一大条车流的长龙,望不到尽头。更有甚者,但闻人语响,不见语中人。听从前方回来的人说,原来不只是我们这一层堵车,下面两层同样也堵住了。怪不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了。

虽说断断续续堵了近40分钟,但大家的情绪很平和,没有出现任何指责和争吵,相反有部分人下车积极疏导,耐心解释,表现出足够的良善和公义,由此谱写出小川藏线上一阕平凡而动人的和谐之歌。

由于相向而行的车子主动让行,我们不一会便驶出了桃岭公路,进而拐上073县道,进入西阳乡,再至205国道,于下午4点半左右平安抵达泾县,入住绿都宾馆。

外出吃过晚饭,回到酒店,我取笔写道:这真是美好的一天,“江南天路”,果然名不虚传!不知明天的“桃花潭”景致如何?脑海随即自然闪现皖南名士汪伦节击踏歌为李白送行的图像和传诵千古的名句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只不知当年汪伦的曲调是慷慨激越还是抒情悠扬,是欢送友人踏上征程的恣意潇洒还是饱醮着惜惜别离的感伤?

当然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汪伦内心肯定明白,似太白这种旷世奇才,何愁前路无知己呢?

这自然只是我的猜测。真相究竟若何,只有汪伦李白知晓。我要做的是,在缅怀古人的同时,身临其境,沿着他们的足迹,细细品味两人间深似千尺桃花潭水般的友情。

于是,对第二天的游历更多了份期待……(2018年4月14日晚于泾县)

补记:我在后来的《诗词小析》解析李白的这首《赠汪伦》时,不仅回忆起那年游览桃花潭的情景,当时还随性作打油诗一首,如下:

桃花潭上众人游,潭水千尺空自流。长亭无语夕阳里,无人折柳无人歌。

太白才华卓著,妙语天成,后辈如我,自是鹦鹉学舌,班门弄斧而已,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