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有编制吗

如题所述

—————21年9月9日更新———-
      个人以为,产生各类编制现象和歧视的根本原因在于,干活的时候嫌人少,分钱的时候嫌人多。因此,干活的时候需要人,但是招正式编制员工又要分钱,分钱的时候嫌人多嘛,于是就搞出既不要给他们分多少钱,又可以给你干脏活累活的人出来。这些人不就是无编人员么。
      既然定位就是分少钱,干多活,招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干活而不是招进来当领导指挥自己,自然就会编制歧视,事业编歧视企业编,企业编歧视无编,在领导晋升上也明确无编人员无法参与,各类福利也差别很大。
      以前哪怕是工厂,都配有学校医院超市,企业办社会,我认为没啥不好,那时候的工人才有安全感,能安心真正为国奉献,那时候的工人叫子弟,现在就是打工仔,干活人。也不难怪年轻人为什么都躺平,不躺平给人赚钱打工吗??
      9月9日,无比怀念毛主席。不知道主席现在安在,是否会改变现在的畸形体制和不公平呢?
      ————21年7月更新———
      我看点赞的人挺多,我再更新一点
      下面1234类,肯定不只是这些类别的,还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比如所长这种高级别的。同时2有的所可以排队入1,而3永远就是3,属于纯企业性质员工了。
      另外,如果你没有非常非常大的情怀,劝你别来军工央企。想赚钱去私企,想要编制去公务员,航天的尽头不是宇宙,是公务员。
      哦对了,最后送大家一句二院的顺口溜:编制内外区别对待。编制歧视非常严重,没编制的,能别来就别来。
      有编制你们是兄弟是家人是朋友,没编制你们是奴仆是庸人是打杂人。
      -------21年5月更新------
      下面内容比较多,懒得看的我可以总结一下
      央企肯定是有编制的,对外可能不这么说,内部管理还是有这个说法。即便现在各种改革,但至少关键核心央企还是有的,地方国企可能真的没了也说不定。
      编制大概分这么几类:1.事业编;2.参照事业编管理的企业编;3.纯企业员工;4.劳务派遣
      现在央企面临改革,应该很多单位没有事业编了,或者编制满了,但招聘的时候会说虽然是企业编,但福利待遇一样,所以这种是第2类,第1类的事业编已经比较少了。
      一般123都和单位直接签劳动合同,12一般签5年起步,3一般签3年起步。福利待遇1234依次递减,12基本一致,34看央企良心。123基本干一类工作,12升职比较容易3差点,4基本不可能,有的3也基本不可能,关键看这个央企有没有良心,除了1,怎么管理人员都是央企自己说的算的。
      12一般所内保存档案,34一般放人才市场,还是看央企良心,有的1234都给你管着。
      京区单位解决户口,12肯定解决,34基本不会。
      房补之类的福利补贴,12齐全,3差点,4更差点。
      据了解,中科院基本1和4没有23,航天航空1234齐全。
      再补充一句,应届进来硕博的普遍是12,社招的硕士博士普遍是3,其余的基本是4,严格上说,1才叫体制内,234都不算。但是央企里,除非企业倒闭了,不然234也一样可以咸鱼到退休。。。23虽然不叫体制内,但也是传统意义自己人,至少和1享有同等竞争权,有的院所比较坑,3也不叫自己人,比如航天二院。
      另外必须说一下军工央企的制度歧视,我身边有些211的硕士没有编制,每天过的很压抑,毕竟编制文化就在那,总会有人以此为借口瞧不起,而这些人需要更多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被领导看见,而只要犯下一点错,可能直接就玩完。个人觉得央企以编制区分人才,而不是人尽其用,以后肯定要出问题。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简直埋没人才。所以我也想反问一句啥时候央企能彻底改革?既然是央企,本质应该是企业,就别搞什么编制,如果要做事业单位,就全搞成参公事业编,所有人都公平竞争通过考试进去。现在简直不伦不类。
      还有那些连同工同酬同发展都没实现的研究所,坑了一批又一批航天航空的热爱者,心灰意冷的走了,求你们别再招人了,自身自灭不好吗??
       补充回答关于对编制的理解------
      所谓编制,说白了就是花名册,你在国家花名册有你名字,就是事业编,在研究所/公司花名册有你名字就是企业编,在别的公司有你名字但是却在另外的公司里上班就叫劳务派遣。
      必须得说明的是,只有事业编才叫国家编制,另外事业编是狭义的称呼,广义上其实还有公务员和参公等等,这里不做讨论。其余什么企业编之类的不过是单位内部的一种说法而已,无论哪种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但是不被国家认可的。
      无论入研究所是校招还是社聘(外聘),所内给的身份名称区别一般只是为了区分入所人员的途径和给予的福利待遇,京区单位一般校招会给户口和房补,社招的一般没有,但都是所内正式职工,都签订劳动合同。
      另外,校招入所,比较容易被领导当成“自己人”毕竟是刚毕业就入所,还是“处”,由所内一手培养大,而社招入所就相对会被觉得不那么自己人一些,毕竟“第一次“给了别的所。。。当然这是个人看法。。。
      ---------下面是原文更新---------
      这个我比较有发言权,我说一下吧。
      每个院所可能不太一样,我以在京主要航天院所(航天234)和部分航空主机所为例,其余的可以参考,基本大同小异,非京院所可能大有不同。
      首先关于编制,很多年前,科研院所都是事业单位,那时候有不少给事业编的,所以有很多事业编员工在里头,大部分都是老员工,国企改革后,在京单位事业编基本消失(个别还有),所以目前来看大家都没事业编一说,但是你以为没有事业编,就没有编制这个说法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维护这批人的利益,科研院所只不过把事业编改个名字,叫企业编,然后嘛,有的院所可能迫于压力,也不叫企业编,但是不叫企业编就没有区分人员身份的东西了?一样有,改个名叫正式和非正式。
      所以一般单位内如果还给事业编,那肯定还有二等民企业编和三等民劳务派遣,如果你单位没有事业编,但是有企业编,那肯定还有二等民合同制员工,和三等民劳务派遣,如果你单位人力和你说单位内根本没有编制这一说,那单位内肯定有一等民正式职工和二等民社聘(外聘)职工和三等民劳务派遣职工。
      根据以上,我给航天航空类院所一个编制和身份的序列:
      1。事业编 企业编 劳务派遣
      如果你进入的院所,应届毕业生有给事业编的,那你所在研究所就是此序列,属于国企改革不彻底,改革速度非常慢的,这种单位在非京区的比较多(比如航空602所 兵器203等),航空航海兵器比较多,在京航天院所已经很少了,事业编顾名思义不过多解释,企业编其实也算有编制,不过只是本所的编制,如果都是校招入所的,一般都给管理档案解决户口,福利待遇都差不多,但是内部,竞聘主要领导岗位的话,肯定是有区分的。
      一般企业编只签3年劳动合同,事业编则是5年聘用合同。
      2。企业编 合同工 劳务派遣
      这种属于改革刚开始,把事业编改掉了,但还留有企业编,但为了区分原先事业编企业编的区别,增加了个所谓合同工,你要记住。。。不只是真的社聘会是社聘员工,应届的,大学不太好的,也给你社聘身份,而且不解决户口,不管理档案,这种比第一序列的好一点点,至少大家都是合同制了,都是签的劳动合同。
      3。正式职工 社聘(外聘)职工 劳务派遣
      这种对外已经不称呼编制,这里头正式和外聘其实都是所内签劳动合同,但仍然留有区分人员身份的名称,区分身份嘛,主要是区分校招社招或者区分给不给户口,给不给干部身份。顾名思义,对外公开招聘,也就是社招之类的,有这类身份的院所一般也都有社招入所的途径,想直接进院机关(注意体育特长很重要。)同第二类,注意并不是只有社招才是外聘哦,校招非对口院校的也是外聘进去。一般称作正式职工的是给户口的,大多为对口院校校招(有的社招也给,给的一般也要求对口院校),可以看做是所内的干儿子,有的人会问怎么不是亲儿子,因为前面还有个所培研究生,社聘(外聘)职工则不给户口,也是所内干儿子,只不过这个干儿子没有校招的来的铁,福利待遇当然也差一点,当然能力足够强也问题不大。也正因为如此,有户口的在京单位正式职工还给房补,比较铁的干儿子和亲儿子还会给存档案,其余福利待遇都差不多,社聘(外聘)员工能力优秀的竞聘个科室主任问题也不大,在所内混混没什么问题,但是想当所里一把手就难了,大部分此类单位单位hr都对外说正式和外聘的区别只在于区分给不给户口,而不在于区分编制和福利待遇,但在竞聘主要领导岗位的时候,肯定有内部区分,只是碍于政策不去公开而已。这种单位所有员工都是合同制,都是签劳动合同,区别在于正式员工给户口 会签个5年协议(以防给了户口人跑了要赔钱)其它的合同一般都是三年。
      个人建议外聘进去的,弄到了高工,年龄达标还是跳槽去能给正式身份的单位。
      4。只有正式和劳务派遣
      这种单位改革比较彻底,一般都成立了公司,对外叫xxx公司,对内叫xxx所,这种单位就相对比较公平了,大家都一样,但是要记住,所一把手领导,肯定优先以前有编制的,甚至不惜直接从别的所调有编制的人来当领导,也不聘用公司内合同制员工(尽管所有人都是合同制)
      每个单位对于编制的划定和给予的福利待遇都不一样,规章制度也不一样,毕竟,除了事业编,其余所谓的编制不过是企业内部对待人员的一个区分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