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故居的故居二:南阳

如题所述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国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歌可泣,千秋万代,臣子的楷模。《出师表》上明确写着,躬耕于南阳。可见南阳正是其躬耕地。又有诗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已有此记载。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已有诸葛草庐了。

卧龙十景 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卧龙道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翠竹、枇杷、玉兰等。武侯慈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步入武侯祠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为1973郭沫若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台下为老龙洞,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老龙洞 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
诸葛井 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躬耕亭 入口左侧,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建于宁远楼之北。为一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其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部。此处有古柏一株,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为青瓦挑角,石砌围墙,门窗为木棂组饰的方格。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梁父岩 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