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孙维城传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明史·孙维城传》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孙维城,字伯野,太原晋阳人。父承宗,故御史。维城少孤,事母以孝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除永年知县。征授御史。三十九年,疏陈时务十二事,请停内臣监军,止外戚干预朝政,劾辽东经略杨镐丧师罪。辽事方急,不能用。明年,大兵出塞,败绩,疏请罢镐,不纳。已而镐坐事削籍,乃已。维城疏请申饬边臣,勿为欺罔,又请敕将帅慎简募士,以收实用。皆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破,维城请急发近畿兵饷,坚壁清野以待援。又言:“登、莱、天津,要害地也,宜各设重臣,增戍兵,为固守计。”兵部尚书张鹤鸣持不可。维城因言:“今日所患者,在内为群小,在外为近畿兵。群小荧惑圣听,近畿兵鲜可用者。不亟去此二者,国事不可为矣。”疏上,忤旨,夺俸。未几,复职。

翻译:

孙维城,字伯野,太原晋阳人。父亲孙承宗,曾任御史。孙维城年少时便成为孤儿,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中进士,被授予永年知县的官职。后被征召授予御史的官职。万历三十九年(1611),上疏陈述当时的事务十二条,请求停止宦官监督军队,制止外戚干预朝政,弹劾辽东经略杨镐丧失军队之罪。当时辽东边事正危急,朝廷不能用他的意见。第二年,明军出塞,打了败仗,孙维城上疏请求罢免杨镐,朝廷没有采纳。不久杨镐因事获罪被削去官职,这事才算完了。孙维城上疏请求朝廷申斥边臣,不要欺瞒朝廷,又请求朝廷命令将帅慎重挑选招募士兵,来求得实用。这些意见都没有得到答复。

天启元年(1621),辽阳城被攻破,孙维城请求朝廷紧急调发近畿的兵饷,加固营垒,使田野荒无人烟,来等待援兵。又说:“登州、莱州、天津,是要害之地,应各设重臣,增加守兵,作为固守的打算。”兵部尚书张鹤鸣认为不行。孙维城于是说:“今日所忧虑的,在内是群小之人,在外是近畿的军队。群小之人迷惑圣上视听,近畿的军队很少有可以用的。不赶快除去这两种人,国事就不可为了。”奏疏呈上后,触怒了皇帝,被罚扣俸禄。不久,又恢复了原职。

背景信息:

《明史》是清朝官方修订的关于明朝历史的史书。孙维城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和御史,以直言敢谏而著称。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明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特别是与后金的战争使得国家财政紧张,边境危机四伏。

详细

孙维城在明朝末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知县和御史。他以孝道和忠诚著称,多次上疏为国家和百姓请命。在他的上疏中,他关注到了多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包括军队监督、外戚干政、辽东边事等。他批评了当时的内臣监军制度,认为它导致了军队的腐败和无效;他也批评了外戚干预朝政,认为这是破坏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之一。在辽东边事上,他尤其直言不讳,批评了辽东经略杨镐的失职,并请求朝廷加强边防。

然而,尽管孙维城的上疏充满了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但他的许多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这反映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僚主义盛行、皇帝权力衰落的现实。孙维城的上疏虽然多次触怒皇帝,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斗争。

个人观点和想法:

我认为孙维城是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的官员。他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不畏强权,直言敢谏,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斗争。他的上疏虽然多次未能得到朝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