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如题所述

小明做乘法计算题时,把其中一个因数21看成了12,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了1107,正确的积是2583。

分析:本题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把其中一个因数21看成了12,即这个因数缩小了21÷12=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可知,积也相应的缩小了倍,则即原来积是现在的,又积比正确的积少了1107,所以现在积是1107÷(-1),则原来的正确的积是1107÷(-1)×。

点评:在乘法算式中,其一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0除外)多少倍,则积也要相应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乘法(multiplication)

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x”是乘号。从哲学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变导致的质变结果。整数(包括负数),有理数(分数)和实数的乘法由这个基本定义的系统泛化来定义。

乘法也可以被视为计算排列在矩形(整数)中的对象或查找其边长度给定的矩形的区域。矩形的区域不取决于首先测量哪一侧,这说明了交换属性。两种测量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测量,例如,将矩形的两边的长度相乘给出其面积,这是尺寸分析的主题。

乘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古巴比伦人很早就发现,1/7是一个无限小数,怎么除也除不完。古巴比伦的倒数表里所有的数都是精确的小数,它们(在60进制中)都是有限小数。碰到无限小数时,他们会用取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古巴比伦人会通过来计算的值。那个40就是查倒数表查出来的。“小九九”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

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

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