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夫人主要经历

如题所述


魏夫人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魏夫人乃曾布之妻,魏泰之姊,封鲁国夫人,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其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可考。
中文名:魏玩
别名:魏夫人
国籍: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襄阳
职业:词人
代表作品:《魏夫人集》
人物简介
魏夫人,丈夫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_、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
个人作品
好事近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阮郎归
夕阳楼外落花飞。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
孤烟卷翠微。楼上客,鬓成丝。归来未有期。断魂不忍下危梯。桐阴月影移。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词。上片记行人离去,暮春傍晚,天宇空阔,旅船回首已远,望中唯见一缕孤烟由山冈卷起。下片写居者怀远,离愁凝重,归期难凭,不下梯、月影移,见其凭高痴望,深夜不眠。
减字木兰花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
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
减字木兰花
落花飞絮。杳杳天涯人甚处。欲寄相思。春尽衡阳雁渐稀。
离肠泪眼。肠断泪痕流不断。明月西楼。一曲阑干一倍愁。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是一首望远怀人词。先写居处环境,楼台靠溪傍山,碧水倒影,居民稀少,隔岸相望,景象幽雅。“鸳鸯起”一句将全景写活,且反衬独处闺楼,逗起怀远离思。“杏花”着一“出”字,见春意盎然,闭关不住。次写怀人情愫,“绿杨堤”或许是送别之地;杨柳又为赠别之物,尤易触发离思;时刻徘徊溪边,足知忆念深情;收尾处点明离人三年未归,补足怀思凝重之由。写景紧切实地实物,文笔秀雅,离思殷殷。
“出墙红杏花”,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备受人们称赞,魏夫人此句,早于叶诗,亦精妙可称。
菩萨蛮
东风已绿瀛洲草。画楼帘卷清霜晓。清绝比湖梅。花开未满枝。
长天音信断。又见南归雁。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菩萨蛮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
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定风波
不是无心惜落花。落花无意恋春华。昨日盈盈枝上笑。谁道。今朝吹去落谁家。
把酒临风千种恨。难问。梦回云散见无涯。妙舞清歌谁是主。回顾。高城不见夕阳斜。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武陵春
小院无人帘半卷,独自倚阑时。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
玉人近日书来少,应是怨来迟。梦里长安早晚归。和泪立斜晖。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按:此首又见李清照《漱玉词》。
江城子(春恨)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阑。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卷珠帘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系裙腰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虞美人草行
鸿门玉斗纷如雪,十万降兵夜流血。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
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
三军败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
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滔滔逝水流今古,楚汉兴亡两丘土。当年遗事总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
才学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说:“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这是物与人的不幸而遇。那么人与人呢?尤其是女人与男人,不幸而遇的例子似乎更多,谢道蕴之遇王凝之,李清照之遇张汝舟,朱淑贞之遇俗吏,袁枚之妹之遇高绎祖。
朱熹曾说:“本朝能词妇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在朱熹看来,宋朝杰出的女词人,除了李清照以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夫人,也是一个不幸而遇的典型例子。
魏夫人名叫魏玩。魏玩的丈夫叫曾布。
说起曾布,名头不如其兄曾巩响亮,曾巩因名列“唐宋八大家”而留名于文学史。他这个弟弟,虽然官当得比他大,反而没有他出名。
曾布还差点与大宋朝的著名_臣高俅扯上关系。高俅原是苏轼的一个小书童。因为人聪明乖巧,字写得又快又好,公元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的时候,曾经想将高俅送给曾布,但是曾布没要,苏轼就把高俅送给了哲宗皇帝的妹夫王诜,当时如果曾布接受了高俅,大宋的历史有可能要改写。
曾布十三岁那年死了父亲,兄长曾巩对他悉心培养。曾布考上进士之后,与王安石关系密切的曾巩,将他安置到王安石的门下。起初,曾布受到王安石的宠信,帮王安石做了不少事。大臣韩琦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向宋神宗上了一道奏章。宋神宗将奏章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很生气,令曾布对照韩琦的奏章逐句批驳,刻在石上不算,还印了一万张颁行天下,韩琦一怒之下辞官还乡。但后来,王安石又不喜欢曾布了,原因是宋神宗诏求直言,曾布说了变法的一些坏话,王安石怒斥曾布,解除了曾布的一切职务。
宋徽宗与曾布的关系,有一段时间也非同寻常,曾布曾说他们这种君臣关系是所谓的“千载一时”。两人经常密议朝政大事,并且相互立下保密工作的誓言:如果国君不保密的话,就会失去曾布这个“忠臣”,如果曾布不保密的话,就以掉脑袋谢罪。后来,曾布被蔡京排挤,自恃与皇帝关系铁,在皇帝面前喋喋不休地为自己辩解,并且声色俱厉地指责蔡京。宋徽宗听了立马翻脸,大臣也群起攻之,弹劾曾布“无人臣之礼”,蔡京也趁机弹劾他贪赃枉法,抓捕了他的几个儿子,这样,他被贬官,五年后,郁郁而死。
虽然,曾布也吟读作词,而且一些词还写得不错,但是,可以想见,公务繁忙、挣扎在名利场上的他,是没有心思和闲情与才女魏玩吟风弄月、琴瑟和鸣的。
那个时代,婚姻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嫁人就是嫁给命运。魏玩嫁给曾布之前,曾布还未取得功名,等曾布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魏玩并没有享受到夫荣妻贵的幸福,她被可怜巴巴地丢在江西的老家。她幽怨无比,伤情别恨常常涌上心头。她写过这样一首词: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显然是指曾布把她丢在家里,不管不顾,已经整整三年了。“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这一句很是值得玩味。闹春的杏花,开得正艳,不安分地越过墙来,似乎是在暗示、逗引着什么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魏玩夫人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北宋朝廷褒奖,被封为鲁国夫人。看来,魏玩即使是想“红杏出墙”,也没有那个勇气和机遇。
再后来,曾布到处做官,两人在一起的日子,也是聚少离多。魏玩对曾布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她在另一首词里写道: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徒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脱装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栏,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如果说“别郎容易见郎难”还是怨爱交织的话,那么“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就只剩下满腔的怨恨了。
其实到处做官,漂泊不定,并不能成为不带家眷的理由。苏轼即使是被贬到偏远地方,也带着红颜知己朝云。曾布的官运比苏轼亨通,特别是他中年时期,是不断升迁和受到重用的,他不带魏玩随行,主要是对魏玩没什么感情。这一点,还可从后来一事看出。
曾布当上宰相以后,魏玩跟着他到了宋朝的京城汴梁,但生活并未变得充实快乐起来。魏玩为了排遣寂寞,寻找知音,派人千里迢迢去杭州找到另一位才女朱淑贞,将其接到京城住下。两人一起吟诗弄词,听歌观舞。朱淑贞在诗中写道:
占尽京华第一春,轻歌妙舞实超群。
除了文字与才名上的惺惺相惜之外,朱淑贞遇人不淑的命运是引起魏玩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淑贞自小通诗词,工书画,晓音律,但不幸由父母做主嫁与一个俗吏为妻。此人不仅品味低俗,还经常打骂朱淑贞,甚至带妓女回家,当着她的面与妓女调情,她只好把一腔血泪辛酸都付与诗词。曾布比起朱淑贞的丈夫稍好一点,但对魏玩不忠,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种事,据说也是有的。
曾布原来在海州怀仁(今江苏赣榆县)做县令时,手下有一位姓张的监酒使,大概是很早死了老婆,留下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小女孩,慧黠可爱。魏玩十分疼爱小女孩,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教她诗书,小女孩领悟得很快,学业日进,长大后进入内宫,虽无名分,但因文笔很好,颇受看重。
年纪可以做张氏父亲的曾布,通过妻子魏玩的关系,刻意接近张氏,也不知是怎么将这位张氏弄上手的。反正结果是曾布与张氏好上了。曾布追求张氏,理由不外有二:一个是张氏年轻貌美;一个是张氏出入宫中,曾布可以借助她得到皇宫的内部信息,以便在官场派上用场。
魏玩病死之后,作为学生和义女的张氏,前来哭吊,还写了一首诗:
香散帘幕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
文笔的确不错,但感情平淡,多少有点敷衍的味道,或许缘自于对老师魏玩的愧疚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1-23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生于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时年己四十四岁。魏夫人幼小时,随父任朝廷官职,居住洛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时喜读《老子》、《庄子》、三传五经及诸子百家。幼年时,就皈依天师道,志慕神仙,静默养炼。及年长,修道炼养,日益强烈,平时喜欢服食胡麻散、茯苓丸,并且用吐纳气液,摄生静养。家中亲戚往来,她一概拒绝会见。曾请求父母允许她离开家庭,住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无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处,安静地读诵道经。
魏夫人到二十四岁的时候,父母亲强迫她嫁给南阳太保掾刘文(字幼彦),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璞,小儿子刘瑕。幼彦后来做了修武县令。而魏夫人的向道之心有增无减,日益强烈。待二个儿子长大以后,就和丈夫分居,斋戒别室。
魏夫人与丈夫刘文分居之后,独处静室,精思学道,过了三个月,忽有清虚真王褒及众真人降临夫人的斋室,告诉夫人说:“你专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于是,让玉女打开玉笈拿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亲手授予夫人。随后,王褒又摘经中之节度,行事之口诀,一一传于夫人。接着,景林真人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其昼夜存念,诵习万遍之后,可以洞观鬼神,调和三魂七魄,可致长生久视。授经完毕,众位真人隐形而去,留言说他日将于洛阳山中再次会见。
夫人在洛阳修真养炼许多年,玄功日长。后来,丈夫刘文去世,中原发生饥荒,魏夫人乐善好施,救济贫饥,得到真人启示,得知中原将发生大乱,于是魏夫人拟携二子渡江南下,离开洛阳到江南,半途中,盗贼横行,流寇打劫,而夫人所到之处,都平安无事,逢凶化吉。到南方后,夫人的两个儿子都十分争气,长子刘璞升安城太守,次子刘瑕任太尉从事中郎将。夫人从此得以清斋而居安静炼养,诵经修道,真功日进。魏夫人在阳洛山,道成功满之后,开始讲经传道,以其大德高行,天师道徒推举她为天师道祭酒,领职理教,克尽职守。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夏天,魏夫人来到了南岳衡山集贤峰,这里虽然山不很高,风景却非常秀丽,树木繁荫,流水潺潺,野花竞艳,百鸟争鸣,一座碧瓦红墙、层楼回廊、飞角流檐的紫虚阁,隐在万绿丛中。登楼眺望,九曲湘流,城廓野村,尽收眼里。山上仙鹤翱翔,野鹿飞奔,真是个修道的好地方。她就在紫虚阁住了下来,潜心修持。魏夫人在南岳衡山研诵修持积16年后,修得肤如凝脂,颜如少妇。
东晋咸和九年(334),魏夫人83岁,清虚真人王褒、东华大帝、青童道君又降临到她修道的地方,授给她隐迁白翳仙神散和石精金光化形灵丸,让她服下,之后称病卧床,只饮不食,七日之后,托剑化形,在黄庭观侧的一块大石头上白日飞升,其石尚在,称“飞升石”。魏夫人道备成仙后,位同仙公,上帝敕命其统辖南岳衡山,兼领天台山大霍洞天。魏夫人被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后世又多尊称为“南岳夫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天界山人李洪亮

国学实战专家

陈吉

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

黄广森

企业环境顾问

广云

商业与修行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