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下游,流量哪个最大?

如题所述

中游流量最大
  正常情况下越往下游河流的流量越大,但黄河比较特殊,上游支流较少且流经农业发达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流量减少;进入中游黄土高原后,支流明显增多,河流流量也有所增加;自进入下游河南桃花峪后,由于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需水量比较大,自桃花峪至入海口河流的流量不断下降。

黄河河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对于黄河,根据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坏境和水文情势,将其作了上、中、下游的划分。

黄河上游长346公里,从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河口镇),河流穿越青藏高原,流经峡谷,其间分布有20多个著名的峡谷。这里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是该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出青铜峡之后,其地势平坦开阔,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

黄河中游1234公里,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该段河道的水文特征:由于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峡谷与宽谷相间。

黄河下游767公里,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两岸几乎全靠大堤为屏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一、黄河下游航道条件及航运现状

黄河河南段航道,2002年以前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整治,基本处于自然状态;2002年以后,交通部门陆续对黄河河南段部分航道进行了整治,并加大了对黄河水系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由下而上逐段复航工程措施,已使黄河航运走上发展之路。目前黄河下游河南段航道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1.豫陕交界处杨家村至三门峡大坝:主航道长124公里,属库区性航道。杨家村~冯佐区间航道长约79公里,河道顺直微弯,航道冲淤变化较频繁,滩险较多,非汛期航道主槽最小水深约1.0~1.6m、浅滩最小水深0.6~0.8m,航宽大于30m,弯曲半径400m。汛期水体含沙量高,流速大,主流不明显,暂不具备通航条件;冯佐~大坝区间航道里程约45公里,位于水库深水区,水域宽阔,通航条件较好,该段非汛期最小水深1.6m以上,航宽在l00m以上,满足V级航道标准。汛期三门峡大坝泄洪拉沙时,流速太大,无法通航,该段属于季节性通航。 2.三门峡大坝至小浪底大坝段:属小浪底库区,长13l公里, 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该河段通航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三门峡大坝至渑池坡头,长约44公里,其中有41公里受小浪底库区水位的影响,为山谷河段、河宽500~1000m,水面宽一般在250~500m,航道水深0.7~0.8m,航行较为困难,目前不通航,为需要重点整治的河段;渑池坡头至小浪底大坝,长约87公里,处于水库深水区,水域宽阔,通航条件好,最小通航水深大于1.6m,满足V级航道标准,是目前黄河河南境内较为理想的库区通航河段。 3.小浪底大坝至西霞院大坝。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蓄水后,回水直达小浪底坝下,形成16公里的宽阔水面,最小通航水深将达到2.5m,满足V级航道标准。 4.西霞院大坝至郑州黄河铁路桥。长104公里,是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性河段,河道蜿曲、开阔。上段为卵石夹沙河床,有相壳河卵石浅滩碍航;下段为沙质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河道游荡不定,主流摆动频繁,枯水期水深约0.6~1.0m,航宽约100~200m,目前不具备通航条件。 5.郑州黄河铁路桥至开封兰考县斜新庄。长152公里,黄河经过京广铁路桥后,流入华北平原,水面坡降为0.16‰,河床多沙,两岸为粉沙。水流出邙山以后,水面连续变宽,达1000~2000m,洪水期达3000~5000m,最大流速可达4m/s,含沙量大,水流混浊,河床逐年淤高,河堤相应加高,有“悬河”之称,历史上多次变迁改道,航道演变快,摆动大,不稳定,但枯水期相对稳定,主航道一般宽400~700m,Ⅵ级航道标准,目前该段区间性通航。近年来随着小浪底水库防洪调度和调水调沙运用,黄河下游航道及黄河支流的航运条件正在逐年改善,游荡的河水逐步归槽。 6.斜新庄到河南台前县张庄。长230公里,水面坡降约为0.16‰,枯水河槽宽200~400m,水面航道宽约200~350m,水深1~1.5m,流速为1~2.5 m/s,最大可达4m/s,河槽宽2~4公里,航道相对较为稳定,是航道条件较好的航段,达到了Ⅵ级航道标准。洪水期该段滩地被淹没,属于区间季节性通航。 至2008年,河南省黄河水系航道里程795公里(含支流水库航道38公里),通航里程552公里,其中五级航道通航里程132公里,六级航道通航里程382公里,七级航道38公里。目前除小浪底库区87公里航道能够进行客货运输和水库库区38公里航道能够进行客运外,其它航道有的受库区蓄水位影响只能季节性通航,有的与其它航道不联通,只能区间通航。 现有营运港口库区码头多以客运为主,黄河干流码头多以渡运为主,黄河支流上无码头。黄河干流码头大多数处于自然状态,设施简陋,其布局特点是:各市(县)为沟通黄河两岸交通,增进两岸物资交流,每个市(县)都有大小不同的码头。沿岸码头均无装卸机械设备,服务能力差。 综上所述,黄河河南段具有较丰富的水运资源和悠久的航运历史,但目前黄河757公里航道中只有三门峡和小浪底库区150公里航道具有通航条件,通而不畅,未构成水运通道,水路运输的优势未能体现。

二、水沙调控对航运的有利影响

黄河干流河南段现有水利枢纽工程三座,即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水库。三座水库联合运用后,三门峡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潼关,小浪底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三门峡大坝,西霞院水库正常蓄水位可回水到小浪底大坝,使得黄河最下面的一道峡谷河段—潼关至西霞院段航道条件得到改善,而三库的联合调度与运用,又将大大有利于黄河下游900余公里的航道治理。这主要体现在:其一,枯水期流量明显增加。以前因黄河中下游缺少具有调蓄能力的大型水库,下游枯水期断流,丰水期又有大量弃水,枯水期流量较小。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总库容126.5亿m3,相当于该断面年径流总量的1/3,除汛期7~9月以外,每年10月到次年6月的水量可以完全得到调节,可大大增加下游的枯水期流量;其二,下游河道含沙量明显减少。小浪底枢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水调沙,拦蓄泥沙,水库运用的前50年可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100亿吨以上。 小浪底水库于1999年下闸蓄水,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控制了黄河91%的径流量、近100%的黄河泥沙,是控制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输移的关键部位,为黄河下游调水调沙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工程条件,在黄河治理开发中有着重要作用。2002至2008年,小浪底水库连续进行了8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期间黄河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调控范围内下游河道淤积比随来沙量、出库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出库径流量和洪水历时的增大而减小;2007年汛后小浪底站调控流量为3600 m3/s、含沙量为40 kg/m3时,下游河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黄河下游河道水沙资料分析表明,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条件下如果发生洪峰流量为4000m3/s的非漫滩洪水,花园口断面的最大水面宽度约为1073m、利津断面的最大水面宽度约为470m;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随小浪底站水量、平均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小浪底站平均含沙量或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冲淤性质由冲刷向淤积转化;通过小浪底水库等对水沙过程的调节,下游可形成一个与现有水沙条件相适应的,宽600-1000m、深3-5m、平滩流量约为3000-4000m3/s的中水河槽。 利用小浪底水库调节水沙,可以使黄河的来沙大部分通过高含沙水流输送,淤滩刷槽,塑造窄深河槽,窄深河槽又进一步“束水攻沙”,通过 “调水调沙”与“束水攻沙”的有机结合,使得水流归槽、河道减淤,河槽趋稳,提高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改善通航条件。通过优化水沙调控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黄河下游航道条件,满足黄河下游航运开发的要求。

三、黄河下游航运前景大比拼

宽河固堤航运前景: 黄河河南段河道淤积严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7米,多的高达10米以上;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时常出现斜河、横河,严重威胁堤防安全;洪水突发性强,防守无周旋余地;历史上决溢改道频繁,灾害沉重。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在黄河上进行航运建设受防洪影响很大。我国涉水部门涉及到水利、交通、环保、电力等部门,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各部门的沟通,不仅已经造成许多碍航工程,而且仍在形成新的碍航建筑,严重阻碍了航运的发展,水资源也难以得到综合利用。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河南段是世界最高的悬河,进行航运开发利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还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长期的投入不足,造成航道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技术等级普遍较低、服务能力差、通航里程短、支持保障设施严重滞后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黄河的具体情况,研究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为黄河下游航运开发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对恢复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自然环境起着关键作用,下游航道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内河水运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作为用水但不耗水的运输方式,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举措。因此,只要交通和水利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兼顾黄河河道治理与航运开发,统一规划、密切协作、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河道面貌会得到根本改变,航道条件也会得到极大改善。按黄河水系河南段航运规划,2020年,按Ⅳ级标准建设黄河干流西霞院坝下至省界台前县张庄486公里航道;2030年:在中期航道开发的基础上,按Ⅳ级航道标准对黄河干流757公里航道进行完善和升级改造,配建三门峡、小浪底(含西霞院)水利枢纽的通航建筑物,黄河河南段全线通航后,在山东东阿县位山附近与京杭运河山东段贯通。

渠化航运前景:根据小浪底水库“蓄清排浑”及变“灾害”水为“兴利”水的控制运用方式,非汛期下泄清水流量一般小于800m3/s,再经过西霞院枢纽工程的调蓄,流量将更趋于均匀。,即使来水偏枯年份进入下游的非汛期水量仅有120亿m3,平均流量也可达到560m3/s。而400m3/s的水流在渠底纵坡(施工质量较好的混凝土渠道,其均匀流段的曼宁糙率系数不大于0.013,当然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大糙率,以降低流速,增大水深,为了说明问题计算时取0.012,)为万分之一点五(本河段平均比降)、宽110m的近似矩形全衬砌渠道中通过时的流速为1.6 m/s、水深可达2.27m,即渠槽滩库系统工程中的输水航运渠完全可以保证非汛期8个月三级双线航道(根据内河航道标准三级双线航道(1000吨驳船、货船单体宽10.8m)要求水深2.0-2.4m, 1排2列船队双向通行要求宽60米,2排2列宽度90米,2排3列110米)对航宽110米、水深2-2.4米的要求。汛期流量更能得到保证。因此,实施渠槽滩库工程,可形成400多公里的高等级(三级双线)航运大通道,可使1000吨级2排3列驳船和货船船队一年四季无障碍地通行于400多公里的渠化河段,并可贯通京杭大运河,直接通江达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中游流量最大
  正常情况下越往下游河流的流量越大,但黄河比较特殊,上游支流较少且流经农业发达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流量减少;进入中游黄土高原后,支流明显增多,河流流量也有所增加;自进入下游河南桃花峪后,由于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需水量比较大,自桃花峪至入海口河流的流量不断下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1-01
黄河河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河。对于黄河,根据河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坏境和水文情势,将其作了上、中、下游的划分。
黄河上游长346公里,从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河口镇),河流穿越青藏高原,流经峡谷,其间分布有20多个著名的峡谷。这里山高坡陡,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多沙少、河水较清、流量均匀是该河段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出青铜峡之后,其地势平坦开阔,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成为黄河上游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
黄河中游1234公里,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该段河道的水文特征:由于夏秋季多暴雨,沙源丰富,多水多沙,洪峰流量大,含沙量高,成为世界有名的多沙河流。河道淤积与侵蚀河段交互出现,峡谷与宽谷相间。
黄河下游767公里,从河南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坡降小,水流平缓。加之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渐升高,两岸几乎全靠大堤为屏障。河道滩面一般高出两岸地面约2—5米,有的高达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以上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分方案,也是普通采用的方案。此外,还有一种意见,即以河源至龙羊峡(或刘家峡)为上游,龙羊峡(或刘家峡)至花园口为中游,花园口以下为下游。还有一种意见是,从河源到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三门峡为中游,三门峡以下为下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1-13
刚进入黄河下游河段的地方,郑州桃花峪
正常情况下越往下游河流的流量越大,但黄河比较特殊,上游支流较少且流经农业发达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流量减少;进入中游黄土高原后,支流明显增多,河流流量也有所增加;自进入下游河南桃花峪后,由于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需水量比较大,自桃花峪至入海口河流的流量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