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吏讲究“三不欺”的“为吏之道”,具体是何含义?

“三不欺”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三不欺”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欺、不忍欺、不敢欺,出自《史记》,《史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子产

所谓“子产治郑,民不能欺”说的是子产在治理郑国时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明察秋毫,使得百姓不能欺骗他。

鸣琴而治

“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贱在治理单父县时,只在只在堂上静心弹琴,却把单父县治理的很好。所谓“鸣琴而治”说的便是他,子贱做官重在立德,身不下堂,老百姓受其感化,不忍心欺骗他。

西门豹

而“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说的是西门豹在邺县做官时,用律令禁巫风,用重典治乱世,老百姓不敢欺骗他。

魏文帝曾问群臣“三不欺”有什么优劣,群臣认为三不欺只要选一个就能治理好国家,而“不忍欺”是最好的方案,其实就是所谓“以德服人”。

而王安石认为“三不欺”过于理想,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有不能单一而用,需要三者兼用,才能治理好国家。

除了这个“三不欺”以外,还有一个三不欺。北宋人张咏有一篇很有名的《三不欺箴(并序)》,文中张咏自勉“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

范仲淹总结自己一生的为官之道:“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以此可见“三不欺”是古人十分崇尚的为官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8

“三不欺”乃是中国古代官吏用以实现百姓服从的政治目标。据《史记》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以三则事例诠释了“为官之道”。

“子产治郑”: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在位期间,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

“子贱治单父”:子贱是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人之一。他在治理单父时,虽整天弹琴作乐,悠然自得,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他的施政方法秉承着 “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的理念,重视选用当地贤人高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得民“不忍欺”,做到了“鸣琴而治”。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做邺县县令时,发现有官吏和巫婆神汉勾结,假借“为河伯娶妇”骗取百姓钱财。于是,在河伯娶妻时,西门豹借口要向河伯禀告,把巫婆神汉、地方官员扔进河里,一举破除了这一民风陋习。而后又兴修水利,颁布律令,造福百姓,百姓都不敢欺骗他。

以上三种施政策略,一个亲力亲为,一个求贤自辅,一个威化御俗,虽施政风格迥异,但都取得了“民服”的效果。

而在宋朝吕本中撰写的《官箴》中,对为官之道也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讲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并指出:“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范仲淹也曾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 何为“不欺”?北宋张咏给出了答案,他在《三不欺箴(并序)》中自勉:“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这“三不欺”的内涵在当下仍然适用:为官、为人要上不欺骗党和国家,下不欺骗群众,而从个人角度更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所以,为官之道就是要讲政德,做个道德高尚的好官。

第2个回答  2019-11-18

“三不欺”指的是:为政以德则下不忍欺;为政以察则下不能欺;为政以刑则下不敢欺。这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一种理论。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据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则事例三种施政策略,一个亲力亲为,一个求贤自辅,一个威化御俗,虽然施政风格和理念差异很大,但都取得了“民服”的效果。典故中的“下”即“民、百姓”,是被统治阶层。以下是“三不欺”典故的详细内容。

德不忍欺:子贱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位列“孔门七十二贤”。治理单父时,他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他的施政方案是“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重视选用当地贤人高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使得民“不忍欺”,做到“鸣琴而治”。


察不能欺: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著名政治家,他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并愿从中汲取有益建议。而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他却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他“铸刑书于鼎”,公布成文法,积极推行经济改革措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把郑国治理得“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百姓不能欺骗他。


刑不敢欺: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做邺县县令时,调查发现基层官吏和巫婆神汉勾结,假借“为河伯娶妇”骗取百姓钱财。在河伯娶妻时,西门豹借口要向河伯禀告,把巫婆神汉、地方官员扔进河里,一举破除了这一民风陋习。而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水引来灌溉农田;还颁布律令,禁止巫风,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


在后世看来,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子贱是委任责成的楷模,西门豹则是严厉督责的代表。总的来说,统治阶级面对不同情况的百姓应该用不同的统治方法来使民达到三不欺,最终服务于巩固统治的目的。

第3个回答  2019-11-18

所谓的“三不欺”,即“不能欺”、“不忍欺”以及“不敢欺”,这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通俗来讲,就是子产在郑国当相国时,非常宽容仁慈,所以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在做单父县宰时,为政清明,一心为民,所以人民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在邺当县令时,以雷厉风行著称,所以人们不敢欺骗他。

子产、子贱、西门豹这三个不同人物,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官员,子产是事必躬亲的典范,宓子贱是委任责成的楷模,西门豹则是严厉督责的代表。

与之相对应的,“三不欺”体现了不同的“为吏之道”,不管是“不能欺”、“不忍欺”也好,还是“不敢欺”也罢,总之在最终都做到了“不欺”,都算是行之有效的为政举措。

“不能欺”凭借的是高明的为政举措、优秀的制度,“不忍欺”是依靠官员的自身修养以及德政,“不敢欺”凭借的是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所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三不欺”也是对为官者提出的三点要求:

其一,官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一心为民,不贪赃枉法;其二,官员必须要尽力完善制度;其三,官员必须尽量将制度落实到行动之中。

只有实现了这三点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清明。

第4个回答  2019-11-15

一、史料来源

原文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载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史记书籍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子产做郑国相国时,做到“仁”且“明”,所以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做单父县宰,为政清静无为,自己只是操弦弹琴,三年不下堂而民人大化,人们心里经常惦念着他,所以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做邺县令,以威严猛烈驾驭风俗,所以人们不敢欺骗他。

南宋裴骃《史记集解》: “魏文帝问羣臣:‘三不欺,於君德孰优?’太尉钟繇 、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对曰:‘臣以为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

《史记索隐》

二、具体含义

1、为政以德,则下不忍欺;

意思是当官要遵守道德,以德施政,以人为本,仁爱体恤,你若处处为下属着想,为民众着想,下属自然就会将心比心,不忍心欺瞒。

2、为政以察,则下不能欺;

当官也不能光靠感情讲仁义,还要勤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具体情况,看到问题,这样才能明察秋毫,下属也就不敢有所欺瞒。

清官包拯剧照

3、为政以刑,则下不敢欺。

刑就是刑法,就是规矩,施政要有仁德之心,要勤政为民,还得赏罚分明,对违纪乱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这样才会维护制度和法律的威严和权威,下属才会不敢欺上瞒下,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