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如题所述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够从中获取信息,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给予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后,能够具有基本的数学能力,获得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评价。同时,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方法积累上的,是体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课堂环境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课堂环境氛围会使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表现。目前,很多人对学习数学仍然有着很大的误解,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很少。然而,数学是培养人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小学数学而言,课堂环境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强烈的意识。因此,老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数学的提问情景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材编制应该生活化、情景化,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重视情景的创设,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如,在讲授“100以内的数字认识”时,老师让学生认识钱和时间表,因为这些东西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和了解,此时,老师可以创设观光动物园的情景,在情景中学生就是导游,让学生安排时间表,让游客在正确的时间进行参观。同样,在认识人民币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进行元、角、分的认识。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老师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有意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情景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知识生活化。在教学中,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同化过程。
三、把握正确的提问时机
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师掌握正确的提问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随着年龄的发展会不断增强。在运算阶段的学生,思维没有可逆性,在讲授空间和图形的时候,应借助相关的教具,如三角板等等,如果只是口头描述,小学生很难理解可逆性的数学内容。在具体运算时,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永恒的认知,在讲授测量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守恒认知,扩展儿童对于面积和计算的理解能力。
四、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老师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对于学生无意识的创造行为,老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会使学生产生很多的问题,表现出对于知识的不同理解,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容易产生疑问。其实,最精湛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下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