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香肠的配方告诉我好吗

如题所述

广东腊肠制作方法
用料:瘦肉3500克,肥肉1500克,精盐100克,白糖250克,生抽250克,山西汾酒150克,硝2克,清水750克。
制作方法:
腌制:制作这款腊肠,我们得分二个步骤,首先是将肥肉放入开水之中浸熟,拌上少量山西汾酒,埋入白糖之中(此法被称作“冰肉”,原因是肥肉腌透煮熟后呈透明,有如冰块而得名,且如此制法,可令肥肉不肥不腻),腌约1天后,用刀切成比黄豆稍大的肉粒;第二步是将瘦肉(最好是无皮猪肘肉)切成又好象黄豆大小的肉粒,调入精盐、白糖、生抽、山西汾酒和硝拌匀,腌约至少8小时。
风腊:待以上两种肉粒分别腌透后(如须令腊肉爽口,可将瘦肉先搅挞一番),放入同一钢盆之中,加入清水,借用漏斗的帮忙将肉水压入泡软的肠衣之中,以九成饱满务度,然后将两端肠衣打结,用针耙在肉肠上密插,以利疏气,再用麻绳每隔30厘米分为一段绑上,中段绑上水草,挂穿在竹杆上,先用炭火稍稍焙干,再放入通风处晾晒7天左右,以肉肠身硬为度。
注:广东东莞的“腊肠”同样配制,区别在肠衣和分段的长短,有“东莞腊肠,又粗又短”之说。
腌制 肉类腌制是用食盐或以食盐为主,添加硝酸盐、糖和香辛料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自古以来腌制就是肉制品的一种防腐保藏手段,至今肉类腌制仍普遍使用。但腌制的目的已从单纯的防腐保藏,发展为改善风味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腌制成为许多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腌制成分主要有食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磷酸盐、抗坏血酸、糖和香辛料等。其中食盐起脱水、渗透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具有发色和抑制肉毒梭菌的作用,它们通过还原作用生成一氧化氮,再和肌红蛋白结合形成一氧化氮肌红蛋白,在加热后为樱桃红色。但是亚硝酸盐能和仲胺结合生成亚硝铵,这是致癌物质,所以,要严格限制其用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肉制品中残留量以亚硝酸钠计,不得超过0.03克/千克。抗坏血酸盐可以促进亚硝酸盐还原成一氧化氮,防止氧化,有助于肉类的发色,能阻止亚硝胺的形成。磷酸盐可提高肉的保水性和黏结性,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同时也保持了肉的柔嫩性,增加了出品率。 腌制方法可分为干腌法、湿腌法和盐水注入法。 干腌制法:是将盐和硝酸盐混合,擦涂在肉表面上,然后堆放在容器内,依靠外渗汁液形成盐液进行腌制的方法。这是一种缓慢的腌制方法,但腌制品有独特的风味和质地。我国名产火腿、咸肉等采用此法腌制。由于腌制时间长,很容易造成肉的内部变质。此外腌制不均匀,失水严重。 湿腌法:是配制成盐水,把肉浸泡在盐水中腌制。湿腌时盐的浓度很高,不低于25%,硝石不低于1%。为了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一般采用老卤腌制,但必须防止卤水变质。湿腌制品的色泽和风味不及干腌制品,而且含水多不宜保藏。 盐水注入法:是用注射器将盐水注入到肉中。此法腌制均匀,时间短。但其成品质量不及干腌制品,风味略差,煮食时肌肉收缩的程度也比较大。 腊肉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这是与咸肉的主要区别。过去腊肉都是在农历腊月(12月)加工,故称腊肉。 原料配方 肋条肉100公斤 白糖4公斤 硝酸钠0.1公斤 酱油4公斤 精盐2公斤 高梁酒2公斤 制作方法 1.原料肉的选择与修理:选择新鲜的猪肋条肉,去骨后切成宽约2厘米,长约40厘米的条形肉,在上端刺一个小洞,便于腌制后穿绳悬挂。用温水洗净表面的浮油,沥干水分。 2.腌制:将肋条肉浸入混合均匀的配料中,腌制6~8小时,取出穿绳挂于竹杆上。 3.烘制:将腌制后的肉挂入烘房内,用炭火加热,温度控制在50~55℃。烘房木架分上、中、下三层,如烘干房内均是同一天腌制的肉条,则每隔数小时需上下左右调换位置,以防烘坏。肉条经2天左右烘烤后即成为腊肉成品。如不用炭火烤,白天可在日光下曝晒,晚上移至室内,连续曝晒直到表面出油为止。腊肠 配 料:鲜猪肉、加碘食盐、花椒粉、辣椒粉等(配料简单,特定比例,绝不含防腐剂) 贮存方法:存放于室温20度以下干燥阴凉处,可以放在通风处,冰箱冷藏更佳。 一、制作方法 香肠的主要原料:猪肉(肥瘦比例有:3比7)为农家自喂养的瘦肉型猪的后臀肉(土猪肉,决不喂饲料,激素类食品的猪猪)。 辅料为辣椒面、花椒粉、优质白酒、 白糖、精盐、肠衣等。 猪肉切片,按一定比例把辅料放如搅匀,码味腌制2-3小时,洗净的肠衣备用,放入腌制好的肉,装肉要装的饱满紧凑,装满后每隔20厘米 左右再用线绳栓,最后用竹签在肠的外部等距离的扎眼,放掉肠内的空气。香肠放置在通风的地方晾2-3天,晾去多余水份。 备好锯末面,将柏树忮点燃,用锯末面压熄,最后将香肠挂在事先做好的一个支架上在密封环境内熏制。时间大概为一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