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尚和合的事例

如题所述

 崇尚和谐的社会治理目标和追求合作的人际道德精神,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和道德品质。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说,通过五种道德义务和规范的教育,可以使百姓安身立命。可见,和谐是目标,道德则是达致和谐的途径。《墨子·尚同》中也出现过“和合”一词,“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说的是家庭和谐的问题。
  不同的事物,互相和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谓之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不同的味道,可以调成美味的菜;不同的色调、线条,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不同的音符构成动听的音乐。如果只有一种味道,一种颜色,一种音符,那这个世界就变得很单调,很乏味。
  和与不和,还是分辨两种道德人格——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说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虽所见各异,各不苟同,然能和谐统一,不求“专同”。而“同而不和”是说小人尚利,专同于嗜欲,然各有争心,故不和。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宇宙之和(天地、阴阳、四时之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内外之和、内心之和等。
  人际之和,具体表现为家庭和睦、邻里和顺、上下和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天下和平等,这些都是“人和”问题。中国人做事情,如经营工商业讲究“和气生财”,用兵之道讲究“内和而外威”,解决民族矛盾采取“和亲”政策。这些都是求“和合”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可见,追求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和至善理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