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

如题所述

口语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必须在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是《大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任。因此,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首先,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一、课前演讲。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有阶梯的训练。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在训练过程中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符合人们规律的“序”。 口语交际训练必须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初一年级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次指定三人,每人一分钟,可带稿演讲。
二初二年级课前二分钟演讲,每次指定二人,每人一分钟,脱稿演讲。
三初三年级课前一分钟演讲,每次随机抽选一人,即兴演讲。
课前演讲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这样的演讲,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收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二、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该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就把口语训练融入进来,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加强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齐读、分小组朗读、领读、跟读等,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词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说话技巧。第二步,明确说话中心,畅所欲言。以“我眼中的春”为说话的内容,相互间说出春天的美丽,要求能正确的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声音宏亮。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三步,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到课外去实践巩固,树立大语文观念,走向社会大舞台,那就会眼界大开。所以我让学生把其他季节见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后再作介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加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双向互动的口语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师生互动可以构建一座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表现。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具体形式我是这样安排的,如开展师生问答、师生讨论、师生共同演示等,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其次,联系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因为口语训练面对的是整体学生,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在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参与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并要达到说的效果。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我们应充分发挥他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特长,让他们当好小老师,以带动其他学生;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则要多做工作,启发开导,消除其畏惧感,抓住动机,使其闪光点显露于中,这有利于激发兴趣。而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实行即时作出肯定的评价,不要轻易挑剔学生这个词“不规范”,那个词“有毛病”,即使是某个词说错了,也要允许或提醒他重新换个词再说。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以及方言地区的学生初练口语,往往语无伦次,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教师还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训练后,有所进步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有所收获,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给学生多听、多练、多说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提高,而我,也在学习摸索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