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是怎么引起的

如题所述

建议:病情分析:绝大多数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静脉,这与下肢静脉的解剖及功能有密切关系:下肢静脉具有较多的静脉瓣,人体站立或坐位时,下肢的静脉压远高出身体其他部位。下肢静脉回流端赖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泵"的作用,因此,站立和坐位时,下肢静脉血回流较缓慢。当无明显的静脉内膜损害时血栓形成常常发生在静脉瓣膜袋里。血栓与血管壁无紧密粘连,易于脱落并可导致肺栓塞。70%的下肢血流经深静脉流回心脏,30%经浅静脉(大隐、小隐静脉)。浅静脉在大腿根部流入深静脉(股静脉)。因此,髂静脉、股静脉内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流阻塞后浅静脉将扩张,血流增加,以补偿深静脉的血流阻塞。于是出现大隐静脉曲张及患肢可凹性水肿。血栓形成在腘静脉者,小腿部肌肉压痛明显,前足急剧背屈时,诱发小腿肌肉深部疼痛(霍曼斯氏征)。
指导意见: 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刷牙用软毛牙刷,可用电动刮胡刀刮胡子。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大量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以下肢(左下肢多见)突然肿胀、疼痛,肢体紫暗或潮红,站立活动后症状加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早期易并发肺栓塞导致突然死亡,或血栓发展快而导致肢体坏死,后期易形成足靴区溃疡、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等症,被大家称为血管外科的一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多于青年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 、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 、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 、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 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 、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 (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 、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
7 、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第2个回答  2022-01-12
1、血管壁损伤:静脉内膜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上的覆盖物有良好的抗凝效果,血管壁损伤中以内膜损伤更为重要。血管壁损伤有利于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和小血小板集聚,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滞缓:静脉血流缓慢,会造成血液的淤积,血液淤积在静脉中,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通常导致血流淤滞状态的因素有:长期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位等。以上因素均可导致静脉血流缓慢、瘀滞,因而促发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高凝状态会使血小板凝聚的能力增强,血液在高凝状态下容易导致静脉血栓。一些外伤、手术患者或者是烧伤的患者,都是血液发生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先天性高凝血疾病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纤维溶解障碍,高胱氨酸尿症等也是是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
第3个回答  2021-05-29
1、血管损伤例如手术、外伤、骨折等,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导致血管病损伤的。
2、血流缓慢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非常频繁,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长时间卧床、久坐或者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肢体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女性朋友妊娠、产后、长期服用避孕药,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肿瘤,或者大面积烧伤,因此导致血小板数量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凝血因子含量降低活性形成血栓,一旦形成血栓,要给予相应的溶栓或者取栓治疗。
第4个回答  2021-06-17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